○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邓国超 陈诗宗 熊诚 晏惠轩
柚林绿浪争翠,柚果挂满枝头。黔东南州岑巩县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思州柚,又将迎来新一年的丰收季。
思州柚是秋日的果实,更是打开群众财富大门的“金钥匙”。去年,思州柚成为“乡村外贸”爆款单品,出口俄罗斯600吨,实现了县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农特产品自营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思州柚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黔东南立足区域自然禀赋和传统民族文化,坚持产业带动求突破、强村富民促发展,把握“时”与“势”,统筹“强”与“闯”,抓好“富”与“美”,不断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着力推动旅游产业化,夯实基层基础“强双基”,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书写了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时代画卷。
时与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产业是重中之重。
秋天的第一口“甜蜜”,“引馋”了所有人味蕾。这些日子,从江县2.2万亩百香果迎来大丰收。“今年雨水足,阳光好,百香果个头大,特别甜。”56岁的下江镇秋里村百香果种植户卢大胜告诉记者,自己种植的20亩百香果变成了“金宝贝”,刚刚采摘了一半,就已经卖了5万多元。
从江,是我省最后一批脱贫摘帽的县份之一。面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从江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把百香果作为主导产业。今年,该县已完成百香果标准化种植2.2万亩,预计产值达3.39亿元。
准确认识乡村振兴的“时”,深刻把握产业带动的“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黔东南不但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更借势、扬势,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持续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在文旅融合发展上探索全新路子。
依托“村BA”“村超”的巨大流量,黔东南打造了多条精品旅游路线,推动“千户苗寨西江”“千户侗寨肇兴”“千年古城镇远”等热门旅游IP相互串联,深度融合文化底蕴与民俗风情,让游客在每一步足迹中,都能深刻体味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
同时,该州还积极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实施以百姓庭院为主的乡宿、乡厨、乡田、乡学、乡事经济建设,把村田院落、乡风民俗、乡土文化、生产生活变成消费产品,打造深入百姓庭院的文化旅居体验模式,推动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以前村里接待能力有限,留不住游客,我们就开发民宿,动员村民办农家乐。”台江县台盘乡阳芳村第一书记潘华清告诉记者,该村通过引入外来优质民宿运营者,盘活了闲置房屋,发展露营、生态餐厅、水上娱乐等业态,打造了现实版的“田园牧歌”。
强与闯
走进雷山县西江镇脚尧村,举目望去,茶园青翠碧绿,生机盎然,一片绿叶带来了脚尧群众的幸福生活。
脚尧之变,得益于老支书吴秀忠。30多年前,他带领村民在莽莽大山之中培育出第一片茶园,改变了“雾当被盖地当床,秋风扫地四壁慌。蕨当主粮灰当盐,有女不嫁脚尧郎”的窘况。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一个好支部,一位好的“领头雁”,让脚尧茶香满园,产兴业旺。在现任党支部书记匡正湖带领下,全村接续奋斗,3700多亩茶园管护到位,亩产收益持续提升,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00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2.4万元。
近年来,黔东南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聚焦“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推动基层基础“强双基”,以抓堡垒建设强功能、抓人才培养强潜能、抓集体经济强动能、抓乡村治理强效能“四抓四强”为抓手,着力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18个猪圈“变身”鱼池,这是最近台江县南宫镇交宫村的新鲜事。
“说简单点,就是找出痛点,解决难题,共同发展。”驻村干部李龙渊告诉记者,交宫村森林覆盖率96%,自然风光优美、民族文化浓郁,原本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地方,但之前村头巷口的关键位置却有18个猪圈,常常让过往游客掩鼻侧目。
李龙渊和村“两委”一道,争取资金拆掉猪圈,给农户建鱼池、铺水管、买鱼苗和饲料,卖鱼所得由村集体和农户共享收益,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群众增收致富的双赢。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