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党员才能带领群众同奔致富路。”猪圈变鱼池的经历,让年轻的李龙渊深刻认识了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的力量。
“强”的基础更牢固,“闯”的动力才能更强劲。在黔东南,闯市场,产业带动强村富民的好故事正不断上演。
一碗酸汤“闯”天下。黔东南围绕“酸汤+”全产业链,着力提升酸汤产业规模化水平,推动酸汤特色调味品、酸汤火锅底料、酸汤+预制菜品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截至目前,黔东南的各类酸汤产品畅销全国28个省(市),并呈逐年上升趋势,有力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一颗银球“走”四方。雷山县的银球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地茶农吃茶饭、念茶经,去年,茶产业年综合产值突破11.6亿元,其中银球茶产值2.7亿元,占总产值的近四分之一,7.8万涉茶农户,人均增收3500元。
一栋房子“变”金屋。行走黔东南,一处处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传统村落重新激活,创新“民宿+”模式让闲置的房屋变身民宿,群众吃上旅游饭,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
在黔东南,精品水果、中药材、香猪香羊、刺绣银饰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优质产品“闯”市场,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更进一步坚定了发展的信心。
富与美
村庄溪畔绿荫婆娑,木质吊脚楼错落有致,走进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一派生机勃勃。
“这段时间游客络绎不绝,我们都忙不过来。”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村民潘健正在自家门口修葺菜园。见有人来了,他放下手中农活,热情地招呼大家到家里喝茶。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近年来,乌东以“民宿康养旅游+”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民宿康养游、生态研学游、亲子体验游,围绕民宿、茶驿、酒坊、书屋四个板块打造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模式,融合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用美丽回答一切的黔东南,正积极拓展生态价值实现路径,进一步发展培育特色优质产业、延长绿色产业链条、将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和服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化,以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串联苗乡侗寨,打造苗侗风情线、人文山水线和梯田风景线三大主题,串联起黔东南的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重点景区,实现农旅、文旅、体旅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生态美、百姓富,激发了更多干事创业的激情。
8月17日晚上7点,台江县施洞镇岗党略村驻村第一书记熊鹏飞准时打开手机直播,为直播间的网友推介村里的各种文创和农特产品。
相较于最初直播时的紧张,现在的熊鹏飞已经驾轻就熟,对各种商品的介绍如数家珍,同时还会将岗党略村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娓娓道来。
春天卖茶叶,夏天卖水果,秋天卖干货,冬天卖腌制食品,一年四季,季季不断档,岗党略村通过电商累计销售各类产品超过50万元。
村民增收,村集体经济也要加快发展。
“6个门面,每个的年租金从6000元到1万元不等。还有超市、民族团结食堂等等,每年光租金收入就是一大笔。”台江县革一镇革一村党支部书记韩化军谈及村集体经济发展,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革一村毗邻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区位优势强,经济活力好,村“两委”将集体所有的摊位、农贸市场、门面、沙场进行出租,同时对闲置或低效使用的集体资产进行自主经营、入股联营、对外租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培育新的集体经济增长点。去年,该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黔东南用好用足比较优势,积极探索村集体带动、资产资源入股、提供社会服务、面向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制定县乡村三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规划,让村集体经济“活起来”、产业发展“强”起来、村民腰包“鼓”起来。
2023年,全州213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25.3万元,274个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0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积累超百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的“双超村”有109个。
黔东南州委、州政府负责人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下好改革先手棋、塑造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富民产业,推动农旅融合,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奋力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锦绣黔东南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