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杨代煜
近年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以“党旗领航·籽籽同心”党建品牌为总抓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构建“四大体系”,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育人模式,不断增强各民族师生“五个认同”,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聚焦政治引领功能,构建全面高效的育人体系。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根植民族地区、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工匠、服务民族产业”办学定位,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各环节的育人资源和力量,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组建苗绣·贵银非遗技艺等教学实践团队30个,聘任王国春等大师名匠20名、胡红等产业教授38名,建成吴通武等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郭金陵等产业教授工作室6个,苗族侗族医药传承与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团队11个。建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题文化走廊和职业教育主题文化长廊、红色文化主题广场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依托校史馆、生态农业馆、民族文化馆以及州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常态化组织师生开展研学、交流,打造“思政育人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特色党建阵地”“德育基地”和“文化育人展示平台”。
聚焦铸魂育人功效,构建科学完善的课堂教学体系。全面开展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八大课堂”建设。拓展思政课堂空间,建立校外红色文化思政实践教学基地11个。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四史”宣传教育、党的民族政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融汇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贵州省情》等课程部分章节。通过优化课程结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有感召力、说服力、凝聚力的理论和实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丰富教学方式,深入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培育各民族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主动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增强各民族学生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躬身报国之行,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