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8月29日

水尾镇:

做强水稻制种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

图为收割机在水稻制种基地收割稻种 (通讯员 杨树 摄)

本报讯 (通讯员 沈启浩) 近日,笔者走进岑巩县水尾镇新场村麻力佬水稻制种基地,一排排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阵阵稻香扑鼻而来,沁人肺腑。

稻田里,农机手驾驶着收割机来回穿梭,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排排沉甸甸、金灿灿的稻谷被收割机“卷入腹中”,切割、脱粒、稻秆粉碎一气呵成,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稻谷如流金般从出口倾泻而下,田埂上运粮车满载稻谷蓄势待发,现场一派繁忙好“丰”景。

田里的水稻丰收了,村民的脸上笑也绽放了。

“今年我们流转了600亩土地种制种水稻,经过测算,亩产约275公斤,今年的丰收,离不开农技人员的科学指导。”种植户夏静说,为确保制种产业大丰收,水尾镇牵头组织农技人员、土专家们深入田间地头巡回指导种植户适时开展秧苗移栽、管护除草、施肥灌溉、防汛抗旱等工作,为水稻制种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水稻制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选种育苗、秧苗移栽、管护除草、赶花授粉到成熟收割,都需要大量劳动力。每年,水尾镇都有活跃着“水稻游击队”,他们穿梭于各大制种基地,辛勤地劳作。

“这两年每到插秧、除草施肥、赶花授粉的时候,我们都会到制种基地干活,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不仅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水稻制种产业的发展,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达到了照顾家人和就业增收的有机融合。

近年来,水尾镇依托坝区土地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水稻制种这一主导产业做文章,通过“支部+合作社+公司”“支部+合作社+大户”等模式,以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核心,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统筹推进水稻制种产业的土地流转、品种选育、技术指导、配套优化和政策扶持等工作,坚持做好、做大、做优、做强水稻制种产业。

据了解,今年,水尾镇通过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发展水稻制种5207亩,涉及7个行政村22户,水稻制种产业全年共带动5.2万人次季节性务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 2024-08-29 水尾镇: 1 1 黔东南日报 c266032.html 1 做强水稻制种产业为乡村振兴赋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