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9月11日

思旸镇:

“四链条”推动水稻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为收割机在收割制种水稻 (通讯员 黄鹄 摄)

本报讯 (通讯员 陈静) 近年来,岑巩县思旸镇围绕水稻制种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坚持统防统治,深度融合农机与农艺,运用“四链条”推动水稻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利益链增收。主要以“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的运行模式,现有制种主体2家,培育制种大户23家,同时明确以磨寨村国家级杂稻制种核心区为中心,辐射带动新安、盘街、岑峰、板桥等村200亩以上坝区集群发展,稳定了水稻制种面积。

拓展“外引人才+培训指导+本土能手”技术链提效。加强与县农业农村局、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对接,下沉8名农艺师、育种专家包基地,到村开展技术服务,重点对制种主体围绕播种期安排、育苗、移栽、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加强指导。切实加强培训,推动实现按标生产。目前全镇有34名水稻制种“土专家”,周边务工群众基本掌握栽种、管护等核心技术,为制种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奠定了人才基础。

完备“水利灌溉+交通运输+烘干仓储”设施链强基。实施磨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新安、盘街等村制种基地提升项目,完成土地平整整治1300亩,新建沟渠11.2千米、机耕道7800米、生产便道1570米,新建提灌站3个,推动制种基地实现路相连、沟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实现了旱涝保收。同时通过宜机化改造,新寨坝区从之前的1500块小田变成300块宜机化大田,大幅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亩均成本约降低200元。

延伸“订单生产+合同收购”驱动链激能。发挥坝区地理要素优势,实施“稻+N”节茬轮作,提高坝区土地复种指数,加快推进水稻制种产业转型升级、助农增收。今年全镇发展3610亩水稻制种预计产种65万公斤、产值910万元,支付土地流转费用180余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务工3万余人次,发放劳务工资约296万元。

(备注:1亩=0.0667公顷)

--> 2024-09-11 思旸镇: 1 1 黔东南日报 c267744.html 1 “四链条”推动水稻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