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杨元红 罗峥铭) 金秋时节,稻香、鱼肥、蟹黄……时下,通过发展“稻+鱼(鸭、蟹、鳝)等共生”标准化立体种养模式,剑河县久仰镇基佑村稻渔“双+”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迎来了大丰收。放眼望去,基地一片金黄,一派丰收景象。
今年7月,基佑村稻渔“双+”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迎来了一场农业盛事,145名专家学者齐聚这片生机勃勃的示范基地,通过现场观摩和交流,共同为基地的稻渔综合种养献智赋能。
“我们在水稻品种选择、栽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全程跟踪技术服务,现在进行秋收,产量非常好。”久仰镇副镇长杨震说。
经过五个月的田间管理,基佑村稻渔“双+”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的水稻已经成熟。趁着晴好天气,农户们也开始了新一年的秋收工作。农户邰政权的稻田就在马路边上,一大早,一家人就忙活开了,割稻、搬运、脱粒……
“往年一亩的产量600公斤至650公斤左右,今年达到了800公斤到850公斤。”邰政权高兴地说。
据了解,水稻掉下的花粉,落下的谷子,都是稻花鲤天然的饵料。与此同时,稻花鲤消化后的排泄物又是水稻最好的肥料,稻鱼共生,互为补充。
邰政权介绍,年初他投放了35公斤鱼苗,现在最少有100公斤的产量,按目前的市场价计算,最少有七八千元的收入。
今年是基佑村实施稻渔“双+”综合种养的第一年,起初,农技人员建议农户开鱼沟、建鸭棚、加高田埂,不少群众都觉得麻烦,并认为没多大效果。直到当下,谷子丰收了,鸭子出栏了,鱼儿肥壮了,大家掐指一算,收入不错,个个都喜上眉梢。
“今年我养了30只鸭子,现在再养40天就可以拿去卖了,每只价格120元左右,大概有4000多元的收入。”邰政权开心地说。
稻渔“双+”综合种养,改变了传统的种养殖习惯。基佑村稻渔“双+”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成功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收”“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产业目标。
“依照秋收的情况来看,目前实施的稻渔‘双+’模式效果很好。下一步,我们将向其他村推广,让群众在种粮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入。”杨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