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夏恒 李洁) 近年来,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麻江县积极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建立“以肥养地、以地供养、种养对接”种养循环体系,走出一条绿色有机、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在麻江县谷硐镇贵州庆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养殖场,饲养员正熟练地给牛投喂饲料,这些牛儿吃的饲料便是由本地的青菜或玉米秸秆制作而成。以往这些让农户头痛的废弃物,如今变成了助农增收的“香饽饽”。
“以前这些玉米秆要么烂在地里,要么烧掉,自从这个公司入驻谷硐以来,我们现在把玉米秆送到这里,随到随收,一天能拉3吨到5吨左右,每天有800至900元的收入。”谷硐镇兰山村村民汪生学脸上洋溢着笑容。
公司在发展中坚持“以养定种、种养结合、草畜配套”发展原则,进一步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让农作物秸秆成为新资源、转为新能源。
“为实现零污染、低成本、高品质的绿色循环模式,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大量收购农作物秸秆,通过粉碎、密封、发酵等工序,加工成利于保存、营养价值又高的饲料,喂养出的肉牛非常优质。”司业务经理冯高明介绍道。
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养殖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着力形成以“种、养、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走出一条企业盈利、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的互利共赢之路。
“公司通过承租2000亩农田种植玉米、青草和鼓励周边群众种植,常年带动3000多人次务工,平均提高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冯高明说。
秸秆“废”变“宝”,美了环境方便了群众。谷硐镇不断夯实举措,大力宣传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政策,采取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农户参与的原则,组织企业做好秸秆收储工作,让秸秆“秸”尽所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赢的良好局面。
“大力推进秸秆回收综合利用,为农民解决困难,减少焚烧隐患,让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实现老百姓增收入、企业降成本、生态有保障的多方共赢局面。”谷硐镇人大主席刘明章说。
据了解,目前,麻江县农作物产生的秸秆可用量为5.84万吨,开展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5.15万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