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9月24日

千年古镇添新韵

—— “水乡古镇 魅力重安”系列报道之四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军

“你的快递到了,快到村委会来领取。”每到工作日,老潘都会骑着摩托车把当天的快递送达各村。

老潘是“老邮递”了,名叫潘文林,今年59岁。自1993年始,他以双脚丈量重安镇的村村寨寨,到如今用摩托车打卡重安镇的10个村居。

“交通方便了,不再用双脚走遍每个村了。”这是潘文林的最大感受。

重安自古是交通要道,是湘黔古驿道上的一处雄关和黔东的水陆要津,水运可以直达湖南洞庭湖。过去,湘黔公路穿镇而过。如今,余凯高速公路、551国道、243国道也在这里交汇。

这些交通要道或许与潘文林工作关系不大,他走的是乡间小路。但老潘如今工作更便利,折射出的是重安镇交通带来的巨变。

“重安镇建制村100%通沥青(水泥)路的目标实现已有四年了。”重安镇人民政府镇长杨松说,“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查缺补漏,补齐短板,进一步改善村民的出行环境。”

与潘文林有同样感受的人是唐绍力。唐绍力开的“小唐数码”广告印务店在兴隆街社区的老街,让他及客户们心情不好的是门前马路,路上遍布密密麻麻的小坑。

“这条路上原来好多‘小坑’,之前开车、骑车经过的时候特别颠簸,下雨天坑洼的地方还容易积水,很不安全,修整以后通行体验感很好。”唐绍力及附近商户和居民纷纷说道。

从坑洼不平、积水老旧到平坦整洁、焕然一新。2023年,重安镇投入了100万元,对兴隆街的老街路段、人行道、绿化带和路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道路功能,改善周边居民出行环境。

出行环境好了,但区域环境困扰着居民的生活,特别是小广告。当然,这些小广告不是出自唐绍力之手。

在公共场所非法张贴或涂写小广告俗称“牛皮癣”,对镇容镇貌、环境卫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城镇的美化和文明建设。

为破解“牛皮癣”难题,重安镇成立“牛皮癣”整治工作小组,组织网格员、干部和志愿者进行分片巡查,发现一处清理一处,坚决杜绝随意张贴“野广告”现象。

“没了小广告,居住环境好了许多,心情也舒畅了。”唐绍力说,这是重安镇重拳治理小广告取得的成果,也是一座城镇的正常回归。

如今走在重安镇的街头,“牛皮癣”广告已不见踪迹,城镇恢复靓丽“容颜”。

“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文明始于心,创建践于行”……在街上,公益广告和文明标语牌随处可见,文明氛围的营造成为群众的行动自觉和城镇亮丽名片。

为提升重安的“容颜”,重安镇围绕重点问题抓落实,切实做好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整治工作。通过设置流动摊点和临时售卖摊区,引导流动摊贩集中“入驻”农贸市场,既为辖区流动商贩提供了便利,又给群众提供了规范有序的赶集环境。

“经过治理以后,秩序变好了,堵车少了,卖菜集中了,方便。”兴隆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周丽平笑着说,以前办公楼前不是停车,就是小摊点占着,路都没法走。

在规范沿街商户经营方面,不断强化“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加大执法力度的同时,还向商户们宣传相关文明知识,引导他们共同参与城镇管理,自觉维护重安形象。

为进一步改善镇容镇貌、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去年以来,重安镇以群众诉求为出发点,不断细化治理举措、持续加大整治力度,通过精细化管理,聚焦污水管网建设、停车场建设等实事,加大对乡镇建设更新行动力度。

近年来,重安镇以特色小城镇面貌恢复为基础,以地方民居特色为亮点,以一江(重安江)两河(安马河、皎沙河)为核心,含北街、南街、兴隆街,全面完成重安特色小城镇建设任务。在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着力构建“小邻里、大党建”工作格局,按照“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共建共用、安居乐业”的原则,以“党建+综治中心、党建+就业车间、党建+文化服务中心”为抓手,持续抓好治理体系建设、就业创业扶持、公共服务管理、文化思想培育,形成横向到底、纵向到边,全过程、全领域、全链条的“网格化”服务管理。

今天的重安,江水清澈见底,街道干净整洁,夜晚灯光明亮,昔日古镇恢复了往日生机,正走在“宜居、宜业、宜游”新型城镇发展道路上。

为提升重安城镇“宜居”,重安镇以生活垃圾处理“小切口”,构建“村收集、公司转运”模式,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根据城镇区位特点,向规划编制要空间,进行“微拆迁、微改造、微更新”,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为提升重安城镇“宜业”,重安镇借助东西部协作帮扶机遇,建设凉虾美食一条街,着力发展种桑养蚕产业,盘活闲置土地、农房,引进南美白对虾产业,大力发展有机蔬菜、肉牛养殖等特色产业,实现村民家门口就业。

为推动重安城镇“宜游”,依托三朝桥、古碾群、四灵桥等资源,重安镇着力保护开发十里古峡、保护维修三朝桥、修缮古迹、恢复古镇码头,开发建设苗族亻革 家风情园、康体休闲度假山庄、特色旅游商品购物店,拟建星级酒店、游客接待中心、公共文化广场、停车场,打造可实操性旅游路线,构建休闲旅游产业链。

随着建设的深入,散落在乡间的故居、非遗文化、古建筑……更多历史文化碎片已被拾掇起来,化为重安江畔的明亮珍珠。水乡古镇的面貌,变得愈发清晰。

“在重安,到小江南吃一锅酸汤鱼,或去传统村落走走,这就是魅力重安的美好畅想。”如今重安人努力做好水、桥、镇、村的文章,就是为了让重安回到无数人心中缱绻的水乡古镇模样。有记忆,就会有追寻、有生机。

周丽平对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古桥、每一栋古屋都如数家珍。仿佛那些元素里,盛满了她儿时的记忆。“水乡古镇,应是梦里故乡。”她站在小江南饭店的凉台上喃喃地说。

斜阳西下,重安古镇笼罩在金色的阳光下,秋实累累的田野,奔流不息的江水,古色古香的房屋……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让人如置仙境,流连忘返。

--> 2024-09-24 —— “水乡古镇 魅力重安”系列报道之四 1 1 黔东南日报 c269202.html 1 千年古镇添新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