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雪村 王晓梅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
近年来,我州紧扣中央、省州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决策部署,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零工市场建设,积极打造“标准化、专业化、智慧化”零工市场,优化就业“全链条”服务,开辟家门口促就业新路径,帮助群众充分就业促增收。
拓宽就业渠道 惠及更多求职群体
零工市场惠及谁?
2023年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朱路群便是受惠者之一。在岑巩县一家托管中心,朱路群正在耐心地为孩子们辅导暑假作业,聊起这份工作,她十分感慨:“我正在备战考研,但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经济压力很大,得到零工市场工作人员岗位推荐后,便来到这里做兼职老师,不仅有足够的时间学习,生活开支也得到了保障。”
年过五旬的大龄求职者杨昌祥,是剑河县零工市场的受益者。
“年纪摆在那儿呢,原以为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没想到零工市场推荐的工种不少,待遇也不错。”近日,在零工市场的帮助下,来自剑河县南加镇九旁村的杨昌祥找到了一份在县档案馆搬运档案架的工作。
“用工方预付了3000元订金作为保障,当日完工结束后,结清剩余报酬8000元,真的很不错。”杨昌祥说。
据了解,用工方通过“剑河零工市场”微信小程序发布县档案馆档案架搬运工作用工需求,剑河县零工市场第一时间对接县档案馆相关同志了解具体搬运需求,并及时与该零工平台在线注册搬运工种师傅取得联系,迅速组建一支成熟的搬运工队伍,并顺利完成档案架搬运工作。
投入力度,方能彰显民生温度。
近年来,我州依托贵州省劳务就业大数据平台以及贵州公招网等资源,分类梳理建立灵活就业人员数据库和用工主体用工需求库,并有针对性地向适配群众提供信息推送,实现“岗位找人”。
除此之外,我州开发使用智慧就业平台“苗侗就业通”微信小程序,让供需双方可实时“掌上”登记揽活招工,为灵活就业人员和各类用工主体提供24小时全天候、不打烊服务。
据统计,自零工市场建设以来,全州通过线上推送岗位3万余个,投递简历1万余人。
加大保障力度 提升灵活就业服务能力
今年43岁的陈登梅之前一直在浙江务工,为照顾老人和小孩,今年年初,她回到岑巩,准备找一份“既能兼顾一家老小又能打零工挣钱”的工作。
“这种工作上哪找?”在陈登梅愁眉之际,朋友向她推荐了岑巩县“零工驿站”。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陈登梅前去咨询,工作人员耐心询问后,根据岗位需求,并结合她本人求职意愿,成功推荐她到县供销社从事马铃薯采挖工作。
“工作强度不大,离家也不远,工资是每天130元,一个月保底有3000多元收入,现在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陈登梅欣慰地说。
随着就业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服务保障也在与时俱进。
按照“零工聚集在哪里,市场就建在哪里,服务就保障到哪里”的原则,我州在城区(安置点)人流量大、交通便利、自发集聚的区域建设公益性零工市场,以零工市场、便民服务站辐射建立了“零工驿站”。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近日,记者走进岑巩县羊桥土家族乡龙湾村“零工驿站”,只见干净整洁的办事大厅、清楚明了的服务简介跃然眼前。
该“零工驿站”配备了饮水、充电、空调、无线网络等设施设备,为群众提供“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暖心服务,真正做到“零工小驿站,就业大民生”。
“打工人确实辛苦,但更多的并非是工作累,而是心里累。”龙湾村村民胡琴告诉记者,自从“零工驿站”成立以来,让打工人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截至目前,全州建有零工市场22家、“零工驿站”164个。
创新运营模式 解决零工群体就业难题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劳动者就业后的笑脸是就业部门温暖施策的目标。
“感谢政府的帮助和推荐,我今年去广西砍甘蔗,收入了2万多元。”来自台江县老屯乡报效村村民李美斌感慨,过去在家务农,收入不稳定,通过零工市场推荐加入苗岭采收队,农闲时节乘坐政府免费包车到广西砍甘蔗,家庭收入不断增长,日子越过越好。
李美斌所在的报效村,像他一样农闲时节到广西砍甘蔗、砍桉树的还有30多人,通过零工市场的推荐,大家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不少人还在村里新建了房屋。
近年来,我州采取线上线下“双线”模式,全面收集园区企业、小微企业、农业产业基地、建筑工地、家政餐饮等行业领域用工信息,同时收集梳理对口帮扶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信息,汇总形成用工信息库,通过电子屏、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电话等方式对外发布。
自零工市场建设以来,全州累计发布零工岗位10.96万个,累计服务13.14万人。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我州推进零工市场建设不断升温的“改革力度”和“民生温度”。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站在新的起点,黔东南州人社部门将继续扛牢政治责任,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将各项就业优先政策落到实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