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潘胜天
仲秋时节,走进黄平县谷陇镇谷陇村黄泥坳,微风吹来阵阵沁人心扉的稻花香。山弯里,连片的稻田金黄灿烂,农机手正娴熟地驾驶收割机忙着收割稻谷。
同行的谷陇村党支部书记邓辉指着农机操作手介绍说:“这位是这弯水稻基地的负责人杨正军。”
“哪里是什么负责人,只是承头组织大家种田而已。”杨正军忙摆着手谦虚说,虽然自己多年外出打工有点积蓄,但看着这弯连片曾经荒芜的农田,对饿饭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心里很不是滋味,怪可惜的,总想把这几弯田利用起来。于是,在村党支部的鼓励、支持下,组建了黄平县康养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把撂荒的农田盘活,了却作为一位农民儿子的心愿。
“这几弯撂荒的农田,水源匮乏,过去灌溉依赖‘望天水’,风调雨顺之年,有点收成,如遇上干旱,则颗粒无收。因此,村里年青人大多外出务工后,土地陆续就撂荒了。”邓辉接着话题说:“村里的杨正军头脑灵活,多年在外承包工程,很有经营管理能力,村里的群众也都信任他。通过我们做动员思想工作,他把这撂荒的258亩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实现了‘新农人’到‘兴农人’的逆袭转变。”
杨正军接手258亩撂荒土地后,他审时度势,不惜重金请专业队伍实地勘探,果断筹集经费打了4口机井,首先解决一直困扰这几弯撂荒田无水灌溉的难题,然后逐渐摸索“一田多种”“一季多收”的新型农业发展路径,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值,改变农业只解决吃饭没有经济收入的传统看法,不断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种植适应市场的品种,认真打好“康养”品牌,努力实现“康养源”的梦想。
“思路决定出路”。有了汩汩而流的机井水源保障,合作社确定好“康养”发展方向后,“基地种植的水稻用的都是农家圈肥,实行水稻有机种植,无公害管理。同时,稻田通过放鱼游动寻食达到除草、松土的目的,减少人工薅秧的劳作,田间喂鸭吮食水面害虫,杜绝农药使用,形成‘稻-鱼-鸭’共生的有益生物链,种养出来的有机稻谷、稻花鲤鱼、生态田鸭都很受市场欢迎。”村党支部书记邓辉如是说。水稻收割后,基地冬季还种一茬的马铃薯,既有收成又能养地,可谓是一举两得。
“稻-鱼-鸭”共生,这是农业部门推行的生态种养模式,没有理由不相信,但对于“基地种植的水稻用的都是农家圈肥”,我们感到困惑:哪来这么多的农家圈肥呢?
杨正军看出了我们的疑虑,道出他的商机:“谷陇是个典型的农业村,耕牛曾是农村人的半个家当,群众视耕牛为家庭成员,养牛自然成为老年人的情感寄托,牛出栏还有一笔可观的收入。但年青人都外出务工挣钱了,每年圈里的堆积牛粪没有劳力抬出去丢,即使抬出去也没有地方堆放,甚至影响到了村里的环境卫生。”村民没有地方堆放的牛粪正好成为水稻基地不用花钱购买的有机肥。现在,不管是哪家牛粪满圈了,只要告诉合作社一声,杨正军都及时安排车辆来免费拉去基地,村民还感谢合作社的无偿运粪。周边村民与合作社双方找到了利益的结合点,既解决村民的堆粪难题,也给基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农家肥。
“人勤地不懒,生态来助力”。在稻花飘香的田边,杨正军怀着丰收的喜悦告诉我们:“今年预计基地年产有机稻谷77吨、稻花鱼19吨、田鸭3000多只、马铃薯不下150吨,综合收入在120万元以上”。有效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务工增收30多万元。
环视一弯阡陌分明的金黄稻田,呼吸淡淡的稻花溢香,在尝到有机水稻带来的利益甜头后,杨正军信心满满谋划着未来:在山区发展农业,靠山则吃山,合作社将充分开发基地周围的山地种植有机油茶,把“康养”做足,把“生态”做活,把山里的有机农产品变成健康养生的源头,竭力打开沿海地区广阔的市场,进一步充实合作社的经济积累,让村民享受更多的丰收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