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9月24日

丹寨县:

编撰村志传承乡村文脉 赋能乡村善治持续发展

本报讯 (通讯员 邹燕 何宣杰) 近年来,丹寨县史志部门聚焦主业主责,强化史志担当,积极开展村史村志编撰工作,为传承乡村文脉,厚植文化根基,助推乡村振兴贡献应有力量。

走进龙泉镇卡拉村,仿佛步入了一幅充满民族风情与历史韵味的画卷。该村位于丹寨县龙泉镇东部,始建于清朝初年,境内地势平缓,四季分明,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村内地下泉水终年不断,古树林立,藤蔓盘绕,自然环境优美宜人,因此成为早期人们争相迁徙居住的地方,杨、吴、王、李等姓氏的苗族同胞居住于此至今已有16代人,400多年的人文沉淀,留下了特色鲜明、多元灿烂的文化。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寨,卡拉村也被列为2024年《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丹寨篇的重点村落。史志部门通过组织专人走访,收集民间故事、图片以及传说等,为村史编撰提供第一手详尽资料,重点从突出村寨特点、民族特色、发展历史等方面进行精心编排,认真撰稿。

卡拉村拥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村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要数“鸟笼文化”。数百年前,先辈们便在这里定居,凭借着对大自然的感悟和灵巧的双手,开创了鸟笼制作这一独特技艺。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将鸟笼制作技艺传承至今,不仅成为村子的文化瑰宝,也成为村民致富一方的“法宝”。

“卡拉村做鸟笼有400多年的历史了,168户中有125户人家在生产鸟笼,到去年为止,全村生产鸟笼12万只,销售收入650万元。”鸟笼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玉和向编撰人员介绍该村基本信息。

经过时间和发展的沉淀,卡拉村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鸟笼编织艺术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前景良好的卡拉村吸引了苗族蜡染、苗族银饰等多项本土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入驻,打造形成了卡拉银匠村非遗项目产业集群,通过“非遗+旅游+研学”的形式,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不仅促进了传统手工文创产品发展,还带动了传统手艺人就业增收。

“卡拉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鸟笼文化远近闻名,加上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生态保护都非常好,在这里打造非遗聚集地,是非常理想的。落户两年来,我们银匠村在多方的努力下,逐步进入正轨,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0万元,我们非常有信心完成全年6000万元的产值目标。”龙泉镇卡拉银匠村景区运营总监何凌乐呵呵地说。

赓续乡村历史文脉,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据了解,2023年丹寨县启动《丹寨县传统村落志》编纂工作以来,已完成文字编辑49万字,涉及17个传统村落,其中《杉堡村志》《烧茶村志》已进入送审阶段。2024年正式启动《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丹寨篇工作,编撰内容将涵盖全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乡村旅游重点村寨等122个行政村居,将于2026年出版发行。

--> 2024-09-24 丹寨县: 1 1 黔东南日报 c269231.html 1 编撰村志传承乡村文脉 赋能乡村善治持续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