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09月25日

时光年轮刻下奋斗足迹 历史巨手翻开梦想新篇

—— 新中国成立75周年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康莉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黔东南州建州68周年。在历届州委、州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州上下坚定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州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从荒凉贫瘠困苦到锦绣黔东南魅力绽放,坚定有力地书写了全州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步履铿锵 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解放军进军黔东南,建立了人民自己的政权,1951年春天彻底把土匪消灭干净。从此,全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片土地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地变革。

1956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黔东南进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区域自治历史新纪元。

1994年黔东南州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2012年国发〔2012〕2号文件,将黔东南州纳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左右江革命老区和滇黔桂石漠化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重点地区;2022年《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出台。

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我州在探索与变革中不断前进,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了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1956年,我州的经济总量仅为1.26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州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18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大关,2023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29.65亿元。

近年来,全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用好“桥头堡”政策,奋力担当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工业动能持续增强。州级五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2023年完成188.7亿元,矿产资源精深加工、民族特色食品及民族医药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建成1个省级高新区、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以及2个省级特色工业园区、3个州级工业园区。2024年启动全州各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为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2023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9.7万亩(1亩=0.0667公顷),完成粮食种植面积405.3万亩。蔬菜、精品水果、茶叶、中药材等重点农业产业百花齐放,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15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入全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录,“苗侗山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会员单位累计192家。

文化旅游业加快发展。依托资源禀赋,以“民族原生态 锦绣黔东南”为品牌,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两个宝贝”,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奋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村超”“村BA”活力四射,民族文化旅游火爆全国,持续推动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2023年,全州共接待游客7879.4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5.82亿元。

跬步千里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基础设施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根基。我州交通、水利事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公路网络和水利体系初具规模,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不断优化完善。

进入21世纪以来,州委、州政府抓住中央加快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力度,加大投入,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区域位置。截至2023年底,全州公路总里程为31700公里。以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为目标,打通连接周边地区和连接沪昆、贵广的快速铁路通道。黎平机场、凯里黄平机场至粤港澳大湾区航班逐年加密。贵广高铁已完成提速改造,黔东南州到达粤港澳大湾区时间缩短至3小时以内。

(下转第四版)

--> 2024-09-25 —— 新中国成立75周年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1 1 黔东南日报 c269354.html 1 时光年轮刻下奋斗足迹 历史巨手翻开梦想新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