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雪村 魏丽萍 杨峰) “这是我历时三个月绣制的锡绣作品《巨龙腾飞》,以此献礼新中国75周年华诞。”9月30日,在剑河县苗族锡绣文化传承工坊,苗族锡绣非遗传承人王亨石,向记者展示她刚完工的锡绣作品。
这件长45cm,宽15cm锡绣作品,运用了织布、染色、刺绣、剪锡、上锡等工艺全手工精制而成。紫蓝色的绣品中,一条银色巨龙昂首奋发,似欲冲上云霄。它象征着中华民族蓬勃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让人感受到一种豪迈气概与磅礴力量。
锡绣是世界上唯一的金属刺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目前仅存在于剑河县境内。2006年,剑河苗族锡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锡绣的材料为金属锡,制作工艺复杂,完成一件锡绣服饰,需历时数月甚至数年之久。”谈起锡绣制作工艺,王亨石如数家珍。
“小时候看奶奶、妈妈做锡绣,我就在一旁跟着学,不知不觉就迷上了。”从7岁时跟着家人学习锡绣技艺,到成长为一名锡绣工艺大师,这条传承之路王亨石坚守了37年。
2013年,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天才妈妈”公益项目支持下,王亨石完成了从“手艺人”到“守艺人”的跨越。她成立了剑河县苗族锡绣文化传承工坊,带动当地300余名绣娘就业。
牵手国际知名设计师,其作品屡屡登上各大时尚舞台;受邀到贵州民族大学、凯里学院等高校授课,每年培训学生上千名;参与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节目录制……王亨石以各种传承创新形式,让锡绣文化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视野。
“第一次身着锡绣服饰走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时,我心里是满满的自豪和感动。”忆及当时的情景,王亨石眼角泛起了激动的泪光。
随着剑河苗族锡绣频频亮相国际舞台,不少外国时装设计师抛来橄榄枝,产品订单接踵而至。
秉承创新发展的理念,多年来,王亨石一直尝试将锡绣和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与时俱进的时尚精品。目前,她工坊里生产的锡绣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
今年5月,王亨石的《锡衣》等锡绣作品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大展,亮相法国巴黎,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令人叹服。
苗族锡绣从大山深处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更加坚定了王亨石传承与发展锡绣的信心和决心。
“让古老锡绣绣出苗乡美好幸福新生活,让世界感受到中国非遗的魅力——这是我的心愿。”王亨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