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杨文舒 摄影报道
周末,邀约几位好友,到大利村,感受她的静谧。
大利村(侗寨),距离榕江县城23公里,从县城出发,大约40分钟便来到大利侗寨的寨门,古香古色的寨门飞阁重檐,寨门前大石头上,赫然镌刻着“大吉大利”四个红色大字。穿过寨门随着公路缓缓往下,竹林、古木郁郁葱葱,高大劲拔。绕了几个弯,大利侗寨的全景便在河谷间显现出来,寨子顺山沟溯溪而建,几百户青瓦木楼的侗族民居鳞次栉比,寨中鼓楼高耸入云。
大利四周除了楠竹林之外,还夹杂有枫香树、楠木树、红豆杉等古树,如今荫绿参天、茂盛葱茏。据了解,仅名贵的楠木树就达400多株,有40余棵古楠木树龄约500年,茂林修竹掩映的大利侗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老人护村,古木佑寨”的传统观念。
走进侗寨,犹如走进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悠闲坐在古花桥里,听鸡鸣狗吠、潺潺流水、孩童的欢笑声和侗家人悠悠的山歌,感受慢时光,享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目之所及皆是景,已记不清到大利多少次了,每次去感受不一样。多年前,因工作关系,带着一队人到大利农户家住了一晚。夜里,清风习习,蛙声伴随着淙淙溪水声,如同美妙的交响,把我带入酣甜的梦乡。大利的美,没有一丝雕琢,她的美需要静下心去感悟,让看惯繁华都市人,品味到一种久违的静谧与安宁。
大利侗寨共有300多户1100余人,皆为侗族。侗族是中华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民族。侗族人喜欢逐水而居,将房屋修建在河边,然后又会在桥上建上风雨桥,方便人们通行过河。水对于侗族人来说是财富的象征,将桥建在河上,有将财富拦住、留下的寓意。寨中小溪潺潺,五座古花桥(又叫“风雨桥”)悠悠然次第横架于小溪之上。栏杆式青瓦木楼根据不同地势建在溪流两侧,可谓是依山傍水。这里的侗族风格民居历史悠久,全为卯榫结合的木构建筑,吊脚楼、连廊木楼、回廊木楼、四合楼院等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保护完好。
大利侗寨中的五座花桥大小不同、风格各异,实为侗乡所罕见,最长的风雨桥有30余米,最短的有10米,高3米左右,均为木质结构,顶篷以青瓦覆盖,有的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位于寨中中部花桥桥头的古四合楼院是村内唯一的四合院形制的民居建筑,这座古民居为穿斗式木结构,相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1年),楼高三层,整组建筑是由门楼、东厢房、西厢房、正房围合居中天井的四合院形制,总建筑面积约680平方米,房屋一、二层是居住的空间,三楼是回廊形式的仓储空间,可从三面观赏村寨内的风景。室内总体空间格局包括两处地面式火塘保存良好,天井铺地为手凿青石板,排水设计巧妙,古居民从建造至今从无淤塞淹水现象。
大利鼓楼共有九层。鼓楼为木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用铁钉。有三层以至十五层不等,鼓楼层数皆为奇数,有四面、六面或八面倒水,飞阁重檐,形如宝塔,巍峨壮观。在古代侗族鼓楼还有作为开会议事、外敌入侵鸣鼓警示等作用。大利鼓楼也是侗族大歌的传习场所。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以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演唱形式而被西方人誉为“东方无伴奏交响乐”。传统节日期间,大村村民常聚集在鼓楼下,男女老幼分成多个声部唱响侗族大歌,嘹亮的歌声回荡在这个古老的村寨上空。
大利的古井共有6口,最有名的当属闷墩古井,它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也就是1772年,距今已有243年的历史。古井的正立面为拱门式,由大青条石砌成,卷就顶可遮蔽尘土和落叶。水井呈长方体,由青石条和石板框砌。拱门左右两侧各置鼓形石墩1个,利于放置水桶和抬水起肩。井框正面青石板上缘开一小缺口,井水涨满由缺口溢出,顺井台小石沟流入井前小池。小池为洗菜洗肉之地,小池水满溢出再流进大池,方便洗衣洗物、蓄水防火。这种集饮水、洗菜、洗物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古井彰显出侗族先民的聪明智慧。
大利侗寨除不但拥有被称为“侗族三宝”的侗族大歌、侗族鼓楼、风雨桥,还有明代古萨坛,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石板古道,以及古粮仓、古井、石雕古墓、古碑等。2013年,大利侗寨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利侗寨像一个避世的隐者,与世隔绝,怡然自得。风雨桥、民居、鼓楼、潺孱的溪流以及周边茂林相映成景,构成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画卷,她以古朴、清新、宁静而被誉为“深山明珠”。近年来,当地不断加大原生态自然环境和古村寨保护力度,许多游客慕名而至,乡村旅游业在此悄然兴起,大利侗寨正在焕发着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