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10月03日

向“新”而进 为经济社会发展添动能

——新中国成立75周年黔东南州科技发展综述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道东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我州科技事业逐步走向强盛之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州委、州政府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奋力前行,通过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拼搏,砥砺前行,全州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近年来,我州科技体系基本形成,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科技成果转化率逐年提升,产学研用结合日趋紧密。州科技局被评为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凯里市被命名为第一批全国创新型县(市),成功申建贵州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等。

1958年,自治州建立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黔东南州内第一个科研机构。尤其是1978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后,黔东南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州及县(市)相继建立和恢复了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管理日臻完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首次设立了州级科技财政专项,用于支持企业研发、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在全省市州层面率先签订科技金融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黔东南分行等4家银行签订协议,推动贷款金额达13.6余亿元。

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科技进步的综合环境得到逐步完善。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快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州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奖励补助办法(试行)》《黔东南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举措。

这些政策、意见的实施,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推进了全州科技进步和创新。

75年光辉历程,成就辉煌。我州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事业的结合,科技进步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1974年至1990年间全州有486项科技成果获得奖励,其中获省奖励83项,获州奖励403项。

1976年建成投产的集体企业剑河铅笔厂,时有职工392人,年产铅笔近5000万支,产值达500万元。

1987年,八弓牌系列稀土铁锅为三穗县铁锅厂产品,获贵州省“杜鹃杯”奖,1988年获轻工部科技进步“金龙腾飞”奖。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逐年壮大。州委、州政府不断畅通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渠道,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全州现有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3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千层次)74人。在全省市州率先建成科技人才“蓄水库”,引进280名副高职称或博士学历人才加入“蓄水库”。选派1218人(次)国家、省和州三级科技特派员,引进新技术新品种2.71万项(次),建成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323个。1956年自治州成立时全州自然科技人员1390人,到如今全州共有各类科技人才1.9万余人。

“十一五”期间,全州累计兑现各类科技创新奖励补助资金74项,资金额度达1449万元。“十二五”期间,全州累计兑现科技创新奖励补助资金103项,资金额度达2590万元。“十三五”期间,全州累计兑现科技创新奖励补助资金497项,资金额度达2.39亿元。“十四五”以来,全州累计兑现科技创新奖励补助资金399项,资金额度达2.1亿元。

75年众志成城,砥砺前行。中国振华集团华联无线电器材厂,承接“神舟”系列飞船、歼10飞机、嫦娥一号卫星等国家重点工程配套产品研制和生产,重点解决了“神舟”系列配套产品(KW5-0Z-1、KW4-0Z等)的结构设计、耐超高低温、低气压、机械寿命、动态密封性和旋转定位等技术难题,已定型产品中,均达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凯里学院刘少友教授主持完成的“新型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固相合成技术及其光催化性能应用”,创国内领先。贵州中科汉天下电子有限公司完成的“全集成CMOS射频功率放大器”,成为国内首次采用标准CMOS工艺代替传统的砷化镓工艺研发射频功率放大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推动了本领域的技术进步。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建成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黔东南州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分中心)、佛山·黎平东西部协作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黎平县分中心、黔东南州碳基材料研究院,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产业化。“气密封微动开关”成果广泛应用于军工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玉米“力丰88”新品种实现全州“国”字号农作物新品种审定零突破;获批“凯里酸汤”集体商标及《凯里酸汤 红酸汤》等4项团体标准;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五年实现增长。

75年不懈奋斗,75年铸就辉煌。我州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各项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辉煌业绩。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我州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19年以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连续四年位列全省前三,其中2023年入库数达143家,实现历史新高;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连续四年增长,2023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达93家,年度认定数增速全省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连续三年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规模不断壮大,从“十三五”末的60.08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157亿元,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增速全省第一。2023年,我州规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企业占比全省第一。

为了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增多。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科技需求,着力推进高质量创新平台建设,先后建成贵州黔东南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苗侗民族工艺品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146个。2024年,“从江梯田湿地生态系统贵州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作为全州首个省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准建设,立项新建果蔬加工与营养健康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及锡利贡米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

回望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蓝图更美。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黔东南州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未来,我州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 2024-10-03 ——新中国成立75周年黔东南州科技发展综述 1 1 黔东南日报 c270622.html 1 向“新”而进 为经济社会发展添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