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先任
年轻人不爱“进厂”,怎么办?根据人社部、工信部、教育部此前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至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达48%。(10月13日潮新闻)
多年来,一些年轻人并不看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而制造业从业人员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也较为枯燥乏味……这些都让包括职校生在内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走进制造业工厂,高素质人才更多选择公务员等有编制的工作,或是大厂等企业,职校生、学历不高等不少就业青年,则更多选择像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兴服务业岗位,这些新兴服务业岗位的工资水平相对更高,工作时间自由度也较高,更容易吸引中青年劳动力加入,这导致制造业逐渐失去了就业优势。
针对于此,要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比如要推动普职协调发展,还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企业也要重视人才培养,制造业要采取推进工厂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用更少的人生产更高附加值的产品等方式,提升行业工人的收入水平等等。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年轻人不愿进工厂”等制造业“用工荒”难题影响了行业健康发展,也暴露了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暴露了制造业困境。要看到,正因制造业日益不被人看好,让人觉得没有“前途”,才会逐渐失去了“人才磁铁”效应;而“人才荒”又会成为行业“做大做强”的阻碍,进一步加剧制造业困境,形成恶性循环。
“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面对年轻人不愿进工厂等问题,要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需要包括制造业企业、学校、教育部门等各方的深思与反省,更要行动起来,合力破解,把年轻人“请”进来,让年轻人“留”得住。制造业、实体经济需要更多“新鲜血液”的加入。“打铁还需本身硬”,让制造业、实体经济更有发展前景,让进入行业的年轻人有更多获得感、成就感,要做好“双向奔赴”的文章,才能让更多年轻人愿意走进工厂,投身实体经济,从而才能促进行业更具蓬勃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