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李耀吟静) 近年来,雷山县以“锦绣计划”为依托,引领妇女走上一条融合民族特色与手工产业的发展之路。
强化人才培育,点燃“她梦想”。以“锦绣计划”为契机,通过挖掘乡村绣娘、邀请非遗大师和市场专家开展技能培训、市场营销培训、举办刺绣技能创新赛事等方式,培育妇女成长为会技艺、会传承、会创新、会设计、会整合、会宣传、会销售、会增收的“八会”复合型女性手工人才,助推“黔货”插上电商的翅膀飞向全国各地。
同时,为缓解刺绣行业服装缝纫工“用工荒”和妇女就业难题,积极为绣娘和企业搭起双向奔赴的桥梁,培训合格的绣娘作为“签约绣娘”,通过订单式培训实现妇女居家就业创收。截至目前,共计开展“锦绣计划”培训28期1924人,成功培育1名“全国乡村工匠”、19名省级“最美绣娘”、5名州级“名绣娘”、12名县级“名绣娘”。
发挥示范作用,提振“她信心”。积极发挥老一辈手工艺带头人的“传帮带”引领作用,号召雷山籍网络达人绣娘,以网络直播的方式传播非遗技艺,培养年轻妇女对刺绣和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和热爱。深度挖掘妇女刺绣致富故事、典型案例,通过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手段大力宣传,激励更多妇女投身刺绣产业,擦亮“锦绣计划示范县”的名片。充分发挥“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示范基地”“巾帼创业就业基地”等妇女基地先锋阵地作用,大力推行“妇联+公司+基地+绣娘”的产业发展模式,让妇女们有地方绣,有渠道销。自“锦绣计划”实施以来,雷山县先后成功申报各类基地21个,其中,荣获国家级3个,省级9个,州级3个,县级6个。
夯实产业平台,助力“她成长”。抓住阿里巴巴、佛黔等帮扶机遇,建强东西部协作帮扶平台,以“东部市场+苗绣产品”“东部企业+苗绣基地”协作机制,进一步提高雷山苗绣行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同时,争取专项资金扶持,对优秀企业和手工艺人进行重点扶持。帮助企业更新设备、提升工艺、扩大生产、开展培训、拓展市场,帮助绣娘品牌推广、订单导入、平台搭建、技能培训。借助节日活力展示苗绣魅力,以“苗年”“牯藏节”“姑妈篮球赛”等民族节日和比赛为契机,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大力宣传蜡染、刺绣、织锦、银饰等文创产品,提高雷山苗绣知名度。
截至目前,共争取专项资金136.1万元助力企业做大做强。雷山县苗绣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其中阿妮绣业有限公司研发的苗族醋酸旗袍被上海“花木深”品牌下单,企业增收4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