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10月14日

丹江镇乌东村:

“人才活水”激起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本报讯 (通讯员 周能文) 乡村要振兴,人才需先行。从一个都没有,到现在的9名大学生在村里创业就业,近年来,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在“兵支书”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党支部+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的模式,通过成立村平台公司、盘活闲置资产,建立民宿、酒坊、茶驿、书屋等乡村旅游业态,让越来越多大学生在这块乐土安家落户,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杨磊,一位90后“兵支书”,2010年高中毕业后,便选择参军入伍。服役期间,通过自学大专毕业,并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2015年12月,他脱下军装、告别军营,光荣退役。五年的军旅生涯,使他练就一身本领,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2016年11月,杨磊担任乌东村党支部副书记,2021年担任乌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24年3月兼任雷山县乌东村文旅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看到村里没什么产业,就想着回家做点事。”回忆起当初的决定,杨磊脸上充满一丝自豪,退役后,他毅然返回家乡,开启他艰苦的创业之路,经过一年的努力,建起乌东村第一个绿壳鸡蛋养殖场。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杨磊始终心系家乡的发展。在他的带领下,乌东村依托“苗耕文化”和“山水田园”优势发展乡村民宿旅游,同时,还组建村平台公司,成立乌东农文旅联盟,加快乌东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让群众吃上“旅游饭”。

政治素养好,干事有活力。杨磊从一个退伍军人,到一名创业者,再然后成为一名“兵支书”,他时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成为纾困解难的“贴心人”、产业发展的“带头人”、乡村建设的“领航人”,在成长进步过程中,杨磊改变的是个人的身份,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初心。

村庄怎么建、产品怎么做、宣传怎么搞?这些事关乡村长远发展的规划建设问题,如今在乌东村有了解决的好办法。

“游客来这里,无非是看中我们的生态,喜欢这里的环境,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护好生态环境。”在乌东村发展规划座谈会上,雷山县乌东村文旅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胜仁的观点得到大家的认可。

作为一名90后,杨胜仁在2018年大学毕业后,跟大多数年轻人一样,选择在大城市工作。毕业于贵州工程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专业的他,原本在城市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然而在2022年的时候,当他听到村支书杨磊说乌东村正在做规划,缺技术员的时候,他果断辞职返村,参与家乡发展建设。

2024年3月,杨胜仁在成立雷山县乌东村文旅开发有限公司后,杨胜仁被聘为总经理助理,负责公司民宿建筑设计、规划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

为丰富乌东旅游业态,杨胜仁利用其专业特长对乌东村进行规划布局,完成乌东旅游饭店的规划设计,将乌东村旅游导航图搬上云端,同时,他利用乌东苗寨特色,设计开发乌东香包、乌东苗寨T裇、乌东手绘地图,以及具有乌东元素的手提包、笔记本、冰箱贴、胸针、八角纹胶带等系列文创产品……在一个个作品背后凝聚着年轻学子对故土的热爱,更是奉献家乡的见证。

乡村发展靠好的带头人,靠坚强的基层党组织。近年来,随着乌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陆续有投资商和专家学者来到乌东村投资兴业,定居成为“新村民”。

为用好人才资源优势,乌东村创新基层治理,探索“原村民+新村民+智囊团”三民共治模式,吸引“新村民”成为村庄发展建设的主力军,充分释放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村‘两委’做好监督指导就行。”针对村级公司聘请职业经理人的事情,村民都觉得非常好。为解决管理和技术不足的问题,加快打造农文旅融合乡村旅游,乌东村以村级合作社为基础,成立了雷山乌东文旅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引入“乡村CEO”模式,聘请“新村民”袁銮为职业经理人,对公司进行运营管理和产品开发。

“优先找本地的大学生,可以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还能让他们得到锻炼。”在雷山乌东文旅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座谈会上,驻村第一书记杨胜国说,就这样,乌东村成功引进阳苟村大学生吴慧到村公司工作。

“虽然有点忙,但在这里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感觉很充实也很开心,上个月我的收入有7000多元,不比外面差。”络绎不绝的游客让吴慧从一个“家庭主妇”变身为乌东驿站的“顶梁柱”,也成为乌东村带动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典型案例。人才聚集让乌东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逐步成为雷公山腹地一颗闪耀的明珠。

--> 2024-10-14 丹江镇乌东村: 1 1 黔东南日报 c271403.html 1 “人才活水”激起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