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子奇
社会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来源于社会。文化不仅反映社会,还具有塑造社会的功能。文化往往通过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来影响现实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因此,正确认识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文化的价值意义
1.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积淀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人文关怀与道德规范,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基石。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家和人兴”等思想,为乡村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通过挖掘和传承本土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还能增强乡村社会的知名度和凝聚力。譬如,黔东南州西江苗寨和肇兴侗寨两个四星级景区的声名远播,无不是通过传承、弘扬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特色文化,彰显苗族侗族原生态生活生产习俗的魅力,激发了广大游客的探知欲和参与度。通过旅游公司的操作运营,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保留了本民族独特的民族风范。
2.为乡村经济发展赋能创新
乡村有茂密的植被、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和最本真的食材,但这些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只有通过民族文化的纽带把它同旅游消费结合起来,才带来当地经济的发展。我们熟知的贵州榕江县的“村超”(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和台江县的“村BA”(乡村篮球联赛),都是基于当地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广泛的群众体育基础发展起来的。在“村超”和“村BA”的赛场上,经常可以看到侗族大歌、苗族飞歌、芦笙舞等民族歌舞表演,这些文化展演与激烈的体育赛事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成为展示贵州乡村文化风貌的重要窗口。据数据显示,“村超”和“村BA”的火爆出圈,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榕江、台江两县的乡村经济在“村超”“村BA”的带动下也发生了数量和质量的改变。随着村级赛事的网络爆红,流量递增,接待游客数量增长显著,旅游综合收入大幅提升。赛事的火爆还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游客在观赛之余,往往会购买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作为纪念品或礼物。这种以赛促销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这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为乡村社会治理凝聚力量
民族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治理理念,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弘扬当地民族文化中的团结、和谐、诚信、礼让等价值理念,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婚恋观、家庭观、社会观等,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例如,位于锦屏县河口乡的文斗村,全寨以苗族为主,苗、侗、汉杂居,是一个苗族占95%的古村落,具有600多年的开寨历史。村内几乎所有老百姓家中都珍藏有清代林业契约,约有3万件,该村因为拥有契约文书、碑刻文化、古树群和造林传统等资源,被很好地加以管理和利用,产生了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被法国《欧洲时报》《中国民族报》《中国绿色时报》等媒体誉为“中国苗族环保第一村”。
4.为乡村文化自信注入活力
民族文化具有非常神奇的“虹吸效应”,运用得好,将催生文化品牌的力量,为乡村文化自信注入活力。它不仅能吸引外界的关注,同时也增强当地村民的民族自豪感。譬如,“村超”和“村BA”的成功举办,让当地村民感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随着“村超”和“村BA”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界人士开始关注贵州的乡村文化和体育事业。这种关注不仅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支持,也提升了贵州乡村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化自信的提升在增强村民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激发他们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弘扬民族文化的实施路径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对民族历史记忆的追溯,更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能。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弘扬不同区域各民族文化的特色和核心价值,能够有效提升乡村社会的文化自信和经济指标,并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1.深入挖掘与传承创新
当务之急,要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保护其完整性和原真性。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意元素,通过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可以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手工艺品等。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创新性地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激发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建设文化旅游景区、召开民族文化研讨会等方式,吸引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文化,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开发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3.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要加强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交流活动等方式,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积极引进外部文化人才和智力资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完善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例如,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出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乡村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5.强化媒体宣传与推广渠道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展现方式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工作,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乡村文化故事和亮点;举办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展示乡村文化魅力;加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乡村文化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民族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使命艰巨。民族文化不仅是乡村精神文化的基石,也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深入挖掘与传承创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完善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以及强化宣传与推广等途径,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乡村文化的软实力。同时,我们还需要谋划利用好民族文化的辐射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强化和提高乡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从而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黔东南州侗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