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10月16日

促进“三二一产”融合,破解凯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难题

□ 舒莞香

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龙头企业则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为深入了解凯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找准制约凯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提出符合本地农业产业发展规律的对策措施,课题组深入到凯里各镇(街道)、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部门进行走访调研,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凯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本情况

截至2024年6月底,凯里市共有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省级10家,州级26家),主要涉及养殖业的有8家、种植业的有10家、农产品加工类的有13家,其他(综合类)的有5家。其中规模化、影响力和带动力较强的有贵州天鸣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黔酸王食品有限公司、贵州百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贵州亮欢寨餐饮娱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农业龙头企业的兴起与发展,为凯里市发展农业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凯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知名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不高。凯里目前叫得响的品牌有“凯里酸汤”“凯里生姜”“凯里平良贡米”“凯里水晶葡萄”“凯里香炉山鸡”等,这些品牌在本地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全省及全国著名的知名品牌很少。目前全州有“苗侗山珍”区域公用品牌会员192家,但凯里市仅有“凯里红酸汤”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二是规模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足 。以肉牛养殖业为例,全市1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有49个,规模小、层次低、结构单一,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2023年牛肉价格均价为80元/公斤左右,2024年因受进出口年肉冲击,牛肉价格大幅度下跌,4-8月,凯里市活牛肉均价下降到26.36元/公斤,牛肉均价65.09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19.7%。三是企业融资难,发展资金较短缺。农业产业周期长、抗御风险能力差、投资大且收益波动较大、缺乏抵押物等因素,导致农业产业融资难,资金链断裂是导致不少龙头企业“休克”的“致命点”。

三、以“三二一产”融合模式,破解凯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难题

“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一种以“三产”为主导,构建营销服务体系入手,聚集“二产”,补足产业链环节,提升“一产”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融合发展模式。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品牌效应不高、要素投入保障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融资难等问题,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

(一)立足资源禀赋,以供应链推动产业链,以双联动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助力“黔品入湾出海”

通过“销供产”一体化建设,培育“苗侗山珍”区域公用品牌,发挥“黔东南基地+大湾区市场”功能,以供应链思维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三二一”产业联动。

1.销售链建设——组建凯里市农产品供求服务网平台,利用粤港澳大湾区“黔品入湾出海”,加强蔬菜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监测,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数字化门店和粤港澳大湾区商城等感知市场的变化,通过发现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变化,反馈给供应链体系(生产基地),快速反应,快速调整。

2.供应链建设——通过互联网数字化中台建设,提升供应链的运营效率,以销售链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产品,实现消费对工厂的反向供应链。如,利用北京汇源集团与麻江县蓝莓产业合作,构建以麻江为基点,逐步辐射整个西南地区的果汁饮品产业化经营体系,推动凯里及周边地区的蓝莓、葡萄、蜂糖李等精品水果种植提档升级。

3.生产链建设——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十二大”特色产业,聚焦“一主两辅”,大力实施中药材、山油茶、茶叶、精品水果、商品蔬菜、稻鱼增养等“6个100万”提升工程,推进优势单品规模化发展,形成品牌规模效应,把凯里建设成为大湾区后花园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

(二)深耕酸汤产业市场,以工业化发展为方向,以品牌营销为抓手,强化农业种养产业强链补链

围绕酸汤原料种植、养殖、加工、配料、包装全产业链发展态势,形成从原料种植到酸汤生产,再到衍生产品开发与餐饮领域的完整产业链。

1.以工业化发展为方向,推动酸汤产业规模化发展

一是走机械化生产道路。加强与海底捞、锅圈、上海“王奋斗”等国内知名品牌合作,推动酸汤食品袋装生产智能化、标准自动化,扭转酸汤食品产业小规模、分散化、科技和信息化水平不高、管理能力弱、竞争力不强等局面。二是实施产业化生产。加快凯里酸汤产业园建设,统一执行酸汤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对入园的企业给予厂房补贴,加大酸汤品牌连锁扶持力度,扩张企业规模。三是做大龙头企业,助推产业发展。加快培育“黔酸王”“黔酸酸”等企业成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推动亮欢寨等一批企业上规。

2.以全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推动单品向全产业链转变

一是拓展“酸汤+”新业态。针对消费者需求不断推出新产品,围绕酸汤+文化创意、酸汤+养生保健等产业业态,积极推进传统酸汤加工向休闲食品、佐餐食品、保健产品、关联产品及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组合宽度和产品附加值。二是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融合发展。围绕酸汤原辅料和酸汤衍生产品的种植养殖、精深加工、产品研发、检疫检测、包装包材、仓储物流、线上线下联动销售“一条龙”产业,引导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培育企业带动原材料基地的能力,实现酸汤全产业链发展。三是做大做强酸汤食品衍生产业。打造“酸汤特色小镇”,积极盘活云谷小镇、舟溪舟南大坝等闲置农业设施,大力发展酸汤食品生产、观光采摘、农耕研学、休闲康养、休闲旅游观光等产业,形成集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民宿旅游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发展格局。

3.以品牌营销为抓手,推动市场引领向引领市场转变

一是跨界融合实施品牌战略。将酸汤产业和餐饮业、酱品业、酿造业、旅游业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凯里酸汤”集体商标的使用和管理,努力将“凯里酸汤”打造成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二是以网红思维推销酸汤食品。通过“互联网+酸汤食品”,将酸汤食品打造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红美食”。依托“6·18”京东年庆、“双11”网上购物节等活动,充分利用网红、博主等名人效应进行推介,提升酸汤食品及衍生产品的知名度,形成酸汤食品产业“网上集聚区”。三是实施对外合作扩大工程。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积极参加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的国内外展会、论坛等,开拓线下销售渠道。

(三)健全联结机制,风险共担,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1.建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实现风险共担齐发展

一是健全“风险共担机制”降风险。鼓励龙头企业牵手国内(国际)知名品牌企业,通过“苗侗山珍区域公用品牌+集团企业品牌+知名产品品牌”培育战略,充分把集团的品牌、科技、市场优势与本地优质的农产品资源结合起来,促使双方在企业盈利、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等方面实现双赢。二是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保风险。引导银行、中介或金融机构创办农业产品价格风险基金,当农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订单收购价时,从风险基金中提取部分资金给予农户补偿,避免农户违约隐瞒收成不上交;当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订单收购价时,从风险基金中提取部分资金给予龙头企业公司(种养殖大户)基金补偿,降低公司(种养殖大户)违约“跑路”概率。三是推进“规模化种植”抗风险。精准对接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等特色需求,深化“大湾区+”的合作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商品蔬菜、中药材、精品水果、家禽等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加大科技化支撑和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抗自然风险),提高标准化水平建立“网络覆盖广、功能配套全”的冷链物流体系,进行市场化营销(抗市场风险)。

2.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积极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用好用活用足国家惠农政策,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财政支农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以及其它有关开发项目,实行捆绑使用,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强自身活力。二是创新融资思维解决资金难题。深化“政府+企业+银行+农民合作组织”的四位一体模式,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通过农业龙头企业项目将政府、企业、银行和农民合作社各自的政策、技术、资金和土地资源进行产权确权和整合,推出多款抵押类贷款产品,搭建多方融资平台撬动资金流动,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项目运作。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良好发展。整顿涉农企业收费,全面清理、取消涉农企业不合理收费项目,规范收费行为,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为具备条件的涉农企业办理土地证、房产证,切实解决涉农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抵押难等问题,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者系中共凯里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 2024-10-16 1 1 黔东南日报 c271695.html 1 促进“三二一产”融合,破解凯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难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