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10月17日

杨杜娟:

传承竹编非遗技艺 编织青春绚丽图景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石世艳 吴义环

三穗竹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当地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而在这片竹编艺术的沃土上,有一位非遗传承人正用她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传承与创新的辉煌篇章——她就是三穗竹编工艺非遗传承人杨杜娟。

在三穗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记者见到杨杜娟时,她正在给学生讲解竹编技艺。2014年,杨杜娟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相继创办了贵州黔森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开启了竹编工艺的传承发展之路。

“我从小就生活在竹的海洋里,生活的日用品都是竹编,所以从小就对编织各种各样的器型特别感兴趣,最终决定返乡创业,其实就是在寻找家乡的特产。”杨杜娟笑着说。

创业初期,杨杜娟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不足等重重困难,但她从未放弃。在返乡近十年的时间里,她一直致力于竹编工艺的传承和研发。经过多年的创新融合发展,三穗的竹编产品已从原来单一的农用物品发展到竹编灯具、茶具等100多个品种,远销浙江、广东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这也为该县竹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我们经常去参加各种展会,收集客户的反馈,然后来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杨杜娟说,在她看来非遗技艺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传统的就是现代流行的,现代流行的逐渐也会成为传统,所以不是要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是要吸收融合,保留住自己民族的根和魂,这才是好的非遗技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杨杜娟不仅自己潜心钻研竹编技艺,还积极举办竹编技艺培训班,免费向群众传授技艺。在她的带动下,界牌村村民通过发展竹编产业,累计创收达300余万元。她还通过“合作社+产业+扶贫车间+公司”模式,在三穗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累计为2400余名群众提供免费培训,带动5200余人就业。

从最开始的三个人创业,到现在有四五十人的一个团队,大家都是在为了竹编这份事业在努力着。“发展竹编产业解决了周边部分妇女就业问题的同时,也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大家都是越干越有动力。”杨杜娟说。

为了让孩子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了解竹编技艺的编织技巧及其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大家对非遗的认识和兴趣,杨杜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让竹编技艺走进校园,将社会实践课堂搬到竹编基地,促进当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在发展竹编事业的同时,杨杜娟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在多年助人为乐中奉献着无私的大爱。她先后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贵州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等荣誉称号。面对这些沉甸甸的荣誉,她一如既往地淡定从容,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精湛的技艺,坚守着三穗竹编这一传统艺术瑰宝,用她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续写三穗竹编的新篇章。

--> 2024-10-17 杨杜娟: 1 1 黔东南日报 c271835.html 1 传承竹编非遗技艺 编织青春绚丽图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