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10月21日

岑松镇南高村:

稻鱼“双丰收” 鼓起村民“钱袋子”

本报讯 (通讯员 杨梓微) 近日,在剑河县岑松镇南高村稻田内,水稻和鱼类迎来“双丰收”。放眼望去,金黄色的稻穗随风摇曳,鲤鱼在水里游弋,干部与村民穿梭在稻田间,有的手持镰刀,有的拎着竹篮,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农业图景。

“今年我们村发展了稻田养鱼项目,我也参与了其中,来基地务工增加收入,到秋收的时候还有鱼吃,特别开心。”南高村村民雷秀红说道。

今年6月,南高村立足村情实际,把发展稻田养鱼作为农民持续增收的民生工程来抓,在水产所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插秧和鱼苗投放工作,稻谷和鲤鱼共同生长,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9月的稻田里,捕鱼和稻谷收割同时进行,忙碌而有序。随着村民和干部们镰刀起落,一捆捆稻谷被整齐地码放在田埂上,等待着进一步的脱粒和加工,捕获的鱼则按大小分类并称重,方便水产所专家开展测产工作。

“稻田养鱼项目在南高村的实践,不仅是物质上的收获,更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践行,既增加了村集体收益和村民务工收入,也为村民发展产业作出示范,增强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南高村第一书记郑红介绍。

据了解,该村还流转了2亩土地进行果蔬种植,目前种植了辣椒、豇豆、茄子等作物,已经给村集体带来6000元的收益,辣椒、茄子市场反馈较好,采收周期长,预计可以卖到10月份。

水稻收割完后,该村将流转16亩地继续进行果蔬种植。

稻田养鱼项目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改善了农田的生态环境,形成“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种植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今年以来,岑松镇17个村均实施稻田养鱼模式,共计3500余亩,部分村民申请到户奖补项目中的稻田养鱼补助,涉及144户654人,平均每户增收1500元。

下一步,该镇将持续以流转土地的形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同时雇用村民务工,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备注:1亩=0.0667公顷)

--> 2024-10-21 岑松镇南高村: 1 1 黔东南日报 c272309.html 1 稻鱼“双丰收” 鼓起村民“钱袋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