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玉胜
想进行室外运动没地方可去,有锻炼场地但器材损坏……你是否在为“健身去哪儿”犯难?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5.9%的受访者为“健身去哪儿”犯难,且三四线城市受访者有此困扰的比例相对更高(60.9%)。(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
解读人们“健身去哪儿”的困扰,其中一个共性因素就是距离锻炼健身场所太远。这种“不方便”不仅会拉长人们到达运动健身场地的时间,而且也极易挫伤其参与锻炼的兴趣与积极性。
所谓“15分钟健身圈”,是指在城市社区,居民从居住地步行或骑行不超过15分钟范围内,有可供开展健步走、广场舞、球类运动等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
让锻炼健身成为人们常态化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就当积极打造“15分钟健身圈”。这也是党和政府顺应民众诉求而提出的努力目标。去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研制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县、乡、村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
打造“15分钟健身圈”,首先要盘活现有体育资源存量,以机制完善提升全民健身便利度。体育运动既是一种技能,更是生存能力,要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就当进一步统筹规划并整合现有体育资源,以形成适度集聚、布局合理的产业格局;要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和低收费开放力度,鼓励经营性体育场馆的公益性开放,提高健身设备的使用率和共享率;要充分利用公园、景区、学校、社区等健身场地资源,形成一定规模的健身圈。
打造“15分钟健身圈”,更要开拓体育资源增量,补齐健身供给短板。要将健身空间的开拓建设与城镇化改造同步规划,按照“15分钟健身圈”要求改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将健身场地建到群众身边,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随人转、跟人走,以健身便利度促进健身空间的均等化,助推更多人养成运动好习惯、享受运动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