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10月22日

天柱县槐寨村:

农特产品“飞”出山 鼓起村民“钱袋子”

本报讯 (通讯员 伍丽 杨德志)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天柱县石洞镇槐寨村农特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品牌效应,在市场上备受青睐,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餐桌,也让村民们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

“我现在已经有了稳定的客源,足不出户,每个月都可以收入五六千元,逢年过节还会更多。”近日,槐寨村村民杨玉珊说。

杨玉珊今年62岁,是槐寨村致富带头人,她率先在槐寨村开发农特产品,并成功开拓了销售市场。

2016年,杨玉珊到广东看到很多旅游商品店的货架上摆着草鞋出售,很受游客喜欢。颇有商业头脑的她回家后立即注册成立“黔东南州西域民族传统工艺品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编织出售细草鞋。为村内20多名贫困留守妇女解决就业,人均年增收4000多元。

“以前,家家户户牛吃不完的稻草都烂在草堆里怪可惜的。编织的细草鞋因交通不便销量有限只能自己穿。妇女们身怀编织技艺却无处施展,只能望稻兴叹。”留守老人吴细梅感慨,杨玉珊建立公司后,留守妇女大显身手,每年编织细草鞋2000多双。大家靠着编织草鞋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

随着产品的走俏,单一的细草鞋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杨玉珊又开始制作糯米酒、腌鱼、腌鸭、腌肉等农家土特产品,除了线下销售,还利用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线上销售。杨玉珊的产品凭借优良的品质和精美的包装,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还让槐寨村的农特产品“飞”出了大山,“跑”到了广东、北京、上海等地。

产品走俏让槐寨村名声大噪,2022年,槐寨村被评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腌菜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杨玉珊的公司也被评为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如今,通过制作、售卖农特产品,杨玉珊每年收入超过10万元。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们通过种养殖提供充足货源,也能持续增收。

--> 2024-10-22 天柱县槐寨村: 1 1 黔东南日报 c272419.html 1 农特产品“飞”出山 鼓起村民“钱袋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