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10月23日

宣威镇咸宁村:

秋冬种如火如荼 “冬闲田”变“增收田”

本报讯 (通讯员 夏恒 李洁)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时下,秋冬种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麻江县宣威镇咸宁村的蔬菜基地,一垄垄嫩绿的红菜薹秧苗生机勃勃,点缀着田间地头,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咸宁村结合自身地理、气候条件,巧用轮作模式发展“水稻+红菜薹”特色产业,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大力提升耕地附加值,扎实做好良田增收“后半篇文章”。

“上半年主要种植水稻,现在重新把土地翻耕、起垄之后,再移栽红菜薹,预计一周左右可以移栽完。红菜薹9月初开始育苗,10月初移栽,10月底开始采摘陆续上市。”咸宁村红菜薹种植户邵付学介绍。

据悉,该村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保底价回收红菜薹,发展订单种植,菜薹有销路,群众收入有保障。

“除了自己育苗,也可以去合作社拿苗。开始采摘后,有合作社来收购,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卖不出去了。”邵付学说。

一茬接着一茬种,产业发展不断档。如今,冬闲地块变为绿色田园,算得上该村真正意义上的“短平快”产业。同时,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

“今年我们村种植红菜薹300多亩,充分利用空闲的人力和农田,大力发展秋冬种,接茬移栽既保证土地的持续利用,又能提高农业产值,让土地增收一茬变两茬。”咸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柯生隆说。

与此同时,咸宁村积极探索产业多元融合发展,全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不断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们村还种植了太子参、蓝莓、橘子等产业,多元化的产业让当地老百姓有更多可以增收的路子,他们挣到钱了,我们也开心。”柯生隆表示。

近年来,麻江县扎实抓好秋冬种工作,充分激发群众种植积极性和主动性,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让“冬闲田”变“增收田”,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备注:1亩=0.0667公顷)

--> 2024-10-23 宣威镇咸宁村: 1 1 黔东南日报 c272614.html 1 秋冬种如火如荼 “冬闲田”变“增收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