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10月27日

榕江县分从村:

“三小”工作法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本报讯 (通讯员 袁仁雄) 近年来,榕江县三江水族乡分从村持续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以小公益岗、小合约食堂和小非遗手艺“三小”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努力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小公益岗位发挥大作用。该村积极探索“公益性岗位管家”工作模式,将村里公益性岗位人员按照区域分为不同小组,每个小组选出责任心强、文化程度相对高、熟悉业务的一名党员作为小组长,让公益性岗位各小组成员成为村寨美丽乡村建设“专职管家”。除了开展道路清扫、巡查管护等工作之外,日常负责保持村内村组道路、房前屋后、河道沟渠干净整洁等工作,同时“兼职”村务“监督员”、民情“信息员”和政策“宣传员”。

针对新农合逐年上涨调整情况,2024年该村采取包村干部统一培训、村干包片征缴、48名公益性岗位负责入户宣传,医保收缴总体进度达到102.61%,排名全乡第一。现在,村里从事公益性岗位的群众,不单是村支两委的“好帮手”,更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小合约食堂带来大变化,该村积极凝聚力量共建起3个合约食堂,明确了每个党员的示范带头责任,带领引导自己家族和邻里主动减办酒席门类。同时对合约食堂实行集约化、精细化管理,只有提前到村支两委红白喜事理事会进行登记报备,并得到了理事会批准,才能在合约食堂开办酒席。

以前村里操办酒席讲排场,要给随礼的乡亲反赠一大块猪肉作“礼菜”,现借着合约食堂这阵“文明风”,一股脑把那些繁琐的旧俗取消了,操办起酒席大家都轻松。

自从合约食堂建好以后,全村日常操办酒席的数量明显减少,从往年的每年20多场减少到目前的每年不到10场。有效遏制了村里的人情风、攀比风,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全村以往在路边办酒的安全隐患、卫生脏乱差等问题。

小非遗手艺创造大财富。该村苗族蜡染技艺历史悠久,为了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村支两委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绣娘”运营模式,成立了贵州榕江蝶之源蜡染有限公司。打造分从蜡染体验馆,组建直播带货团队,延伸非遗产业链,描绘致富蓝图。

近年全村共有3人被授予县级非物质文化传人,其中有着“贵州省民族蜡染金奖”、“凯里民族刺绣金奖”等荣誉称号的杨再兰,2019年从城里务工返乡创立蜡染合作社,带动24名绣娘抱团发展,利用传统的蜡染技艺融合现代时尚元素,开发蜡染家居用品、服饰、工艺品等远销省内外。目前,分从村从事蜡染手工艺的群众已经达到126人,合计年收入近400万余元。

同时,该村还被贵州师范大学确定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贵州蜡染项目村寨”培训基地,每年通过接待高校师生培训,也能增加部分群众收入。

当前,借助“村超”发展之势,分从村支两委有决心,更有信心带着群众在“薪”的路上稳步前行。

--> 2024-10-27 榕江县分从村: 1 1 黔东南日报 c273086.html 1 “三小”工作法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