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龙思全 杨育森
去年12月,贵州首条日产1250吨光伏玻璃生产线在贵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点火,新增了540多个就业岗位,经过半年的陆续招聘,目前已达到了平稳生产的用工要求。
“黔东南州引进玻璃深加工制造企业,给我们大学生提供了不错的就业岗位。很高兴能在这里发挥我的专业技能,同时也为家乡的产业发展贡献力量。”大学学习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的龙永坤,今年来到了黔玻永太公司深加工部入职,主要负责玻璃背板丝印。
龙永坤所在的深加工部,是整条光伏玻璃生产线的关键环节,不仅用工需求量达到了200多人,而且对技术要求极高,整个部门大学生的占比就达到了三分之二。
在深加工部,工人们正忙碌有序地进行各项操作,智能化设备的辅助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升,而现场一名女叉车工熟练操作叉车的技术,引起了记者注意。她叫向文英,今年了解到黔玻永太二期光伏玻璃项目建设投产后,大量招聘叉车工,她便积极应聘,成为了该公司的一名叉车司机。
“叉玻璃可是门技术活,不仅技术要好,而且要有耐心,角度方向等等都要精准掌握。”向文英自豪地说,“我已经在黔玻永太公司干了七个月了,每个月工资五六千,这也是对我技能的大大肯定。”
据了解,黔玻永太分为三期项目实施,目前已建成浮法玻璃和光伏玻璃生产线,总共吸纳了900多人就业。该公司人事行政部部长古静表示,整个光伏玻璃生产线有融化、成型、冷端等工段,技术岗位的工资待遇相比其他普通岗位要高一些,目前公司正在筹备建设三期光伏玻璃生产线,预计用工需求量将达到800人左右。
在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由20家企业共同构建起了一条涵盖矿石采选、玻璃制造、玻璃深加工的产业链条,不仅提升了开发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园区也吸纳了8500人就业。
“我们每个月定时主动对接企业,收集企业用工需求,并及时通过凯里就业APP、黔东南就业网以及炉碧经开区公众号等渠道,发布用工信息进行招聘,并组织企业积极参加招聘会。”企业服务中心企业服务科工作人员龙章焕说,今年已帮助园区企业招聘了1050人,接下来准备组织园区企业参加黔东南州赴省内外高校开展2025年人才引进活动,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截至今年9月底,全州累计开展各类招聘活动636场,9730家次企业参加招聘活动,提供岗位27.14万个,服务群众24.47万人次,为州内重点企业解决用工7451人。
工业发展扩大了就业容量,只是我州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与就业良性互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州还依托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旅游人才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就业机会。随着“村超”“村BA”等乡村体育赛事火爆出圈,更是催生了一大波就业岗位,不仅让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更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两村”赛事流量激发了乡村的就业创业活力,数以万计“新农人”拿起手机“新农具”干上了直播带货的“新农活”。在榕江县三宝侗寨,超过千名绣娘参与到“村超”文创产品的制作中;在台江县“村BA”赛场旁,深山集市热闹非凡,摊主们忙得不亦乐乎……乡村体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力推进了乡村全面振兴。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提升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的关键。今年以来,我州以民族文化为底蕴,生态环境为优势,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从而提升全州产业发展水平,为各行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实现产业与就业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推动我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记者从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获悉,截至9月底,全州完成城镇新增就业5.34万人,全州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61.78万人,全州促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446人,全州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544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