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有根
交旅融合是交通运输与旅游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激发旅游消费潜力、释放市场活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黔东南州通过改善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条件,大力开发景区直通车线路,便利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站所景点互联互通体系初步构建,低空旅游取得新突破,交旅融合一体发展效果明显,初步构建了“快进慢游”交通旅游融合体系。但也存在交旅融合发展意识不强、交旅客运市场运营管理不到位、“慢游”产品开发不够、旅游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推动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提升黔东南交通旅游建设和服务水平。
一、打造全州旅游交通集散体系,让游客“动”起来
一是引导公路客运走转型发展之路。大力推动“站运游”一体化转型发展,拓展站场服务功能,支持客运站发展成为集旅游咨询、旅游集散、宣传推介、旅游购物、智慧服务、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满足新常态下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运输服务需求,推动公路客运走出经营困境。二是强化旅游集散中心配套功能建设。在旅游中心设置大型停车场,为自驾游旅客提供停车点和集散换乘点,缓解景区交通压力,为自驾游旅客提供一体化服务。三是建立多元化旅游集散方式。在原有旅游直通车基础上,新增开设“传统班线+旅游巴士”区间换乘模式,同时在多个景点集散场站之间,滚动式开通穿梭旅游交通,游客采取通票或区间票形式,实现即上即下乘坐方式,方便短途自助出行旅客。四是推动旅游客运服务全覆盖。支持客运公司在州内各高铁站、机场、各大旅游景点等,建设辨识度高的景区直通车服务中心和游客上下车服务点,在各县市城区游客集中的商业综合体,提供旅游直通车停车场及上下客区域。五是强化客运站所管理。交通运输及相关部门加强对高铁站、景区周边无证无照营运车辆的治理工作力度,为景区直通车运营提供良好环境。
二、打造特色旅游风景道体系,让游客“慢”起来
一是注重风景道谋划建设。根据旅游公路沿线资源特点,结合地方历史、人文、风土人情、民族特色等,将沿线的农业、生态环境、人文景观、服务以及不同类型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把风景道打造成“景观路”“生态路”“经济带”“文化带”,体现公路沿线的地方历史脉络和人文变迁,让游客看得懂、融得进去、乐在其中。二是注重构建路景融合体系。综合考虑旅游公路沿线已有旅游景观,使旅游公路沿线“有景可观、边走边玩”,基于公共交通、自驾游、骑自行车和徒步旅行等旅游方式,打通以路景融合为动能的交通旅游新活力。三是注重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以齐备、完善为原则,配备停车场、观景平台、建筑景观小品、旅游厕所、环卫设施等基础与服务设施,加强景区景点沿线和周边环境净化、美化、靓化,更好提升旅游线路品质,为游客提供安全、便利的服务。四是注重旅游与交通标识设计。强化旅游公路沿途交通标示系统和解说系统设计,体现当地自然和文化元素,以独特的风格形成鲜明印象。五是注重游览休闲项目开发。在重要节点联动周边地块,配置游客中心、商业、餐饮等设施,设置休闲体验、户外游憩、水上娱乐、康体娱乐等旅游休闲项目,同时强化住宿、野炊、野营等周边设施的配备和引导,形成参与度较强的游憩组团,增强人与风景道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打造乡村特色旅游目的地,让乡村“亮”起来
一是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会客厅”。打破党群服务中心和休闲驿站的传统功能局限,将面向游客和村民的功能合二为一,因地制宜采用不同主题装修风格,完善休憩、用餐、购物等设施,打造红色、嗨玩、悠游等各种主题乡村旅游“会客厅”,既方便村民办事,又加深游客对乡村民俗文化的亲身感受,丰富“慢游”体验,同时保证旅游淡季会客厅的日常运营维护,避免资源闲置,实现旅游与乡村建设的综合开发。二是开通“四季”主题乡村旅游公交巴士线。围绕“四季”季节主题,开通以县城和重点城镇为核心,周边一小时公路车程为半径的乡村观光休闲线路,满足城镇居民周末休闲需求,比如,结合各城镇周边乡村景观特色,适时开通春季乡村踏青、夏季乡村避暑休闲、秋季乡村采摘、冬季赏雪温泉和乡村年俗体验公交巴士线等。三是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着力挖掘休闲、养生、生态、文化等融合发展的旅游产品,使产品和服务具有体验性,精心布局“旅游+文化”“旅游+运动”“旅游+教育”“旅游+康养”等相关业态,开发旅游综合体、桥梁观光、运动体验、研学旅行、民宿、野奢度假营地等旅游产品,让游客观看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村寨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尽量让游客在乡村住下来。四是创新乡村旅游发展经营机制。鼓励农户通过土地、劳务等入股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盘活村里闲置的房屋土地资源和驿站资源,聘用当地村民全程参与建设运营,在提高村民就业和收入的同时,达到集约资源和服务乡村旅游的目的。
四、打造自由随心的自驾游产品,让游客“游”起来
一是优化自驾旅游线路。拓展延伸“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沿锦屏、天柱、三穗、岑巩、镇远、施秉、黄平、麻江、丹寨打造一条人文山水线,环月亮山打造一条梯田风景线,并精心设计系列主题旅游线路,构建特色鲜明、覆盖全州的旅游线路体系。同时,用好“黄小西吃晚饭”品牌,抢抓“支支串飞”机遇,加强与省内外知名景区的合作,立足黄果树、张家界、桂林大旅游 “金三角”,打造跨区域自驾游精品线路。二是打造“租车+旅游”自驾游模式。整合客运和旅游公司资源,开发设计系列自驾游产品,为自驾游客提供多种一站式自驾游高品质服务,包括适用车型选择、全国异地还车、全能旅行装备、丰富线路安排、多重安全保障、便捷自由选择等,使自驾游具有产业化规模,完成批量操作。三是建设自驾车营地。在重点景点建设自驾车营地,设置木屋住宿区、帐篷露营区、儿童游乐区、户外运动区、露天活动区、商务活动区、宠物活动区等特色功能区,提供包括住宿、加油、充电、汽车维修、应急救援、综合信息咨询、商品零售等综合服务。四是丰富产品业态。深挖我州民族文化、康养文化、红色文化、地质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内涵,加快推动文旅、体旅、康旅、农旅等业态融合,丰富非遗研学游、民俗节庆游、中医药文化体验游、中医药研学游、红色研学游、科普体验游、运动休闲游、等特色自驾游产品,更好地提升游客旅游体验。
五、打造“慢游慢出”产品体系,让游客“留”下来
一是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开发精品民宿、养生养老基地、自驾游基地、房车露营地、研学旅行基地、民俗创意体验馆、创客基地等多样化旅游产品,打造具有黔东南特色的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大力开发适合游客深度体验的黔东南民族文化之旅,以多样化旅游产品打动游客的心,让游客在黔东南旅游活动中慢下来、停留下来。二是提升住宿服务质量。出台酒店宾馆相关指导性规划,建设适合休闲度假、康体养身,同时体现民族特色的民俗酒店宾馆,制定不同类型住宿业的最低服务质量标准,着力提升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升住宿业整体质量和游客满意度。三是凸显地方饮食特色。深度挖掘与研发我州地方特色餐饮小吃,形成地方餐饮品牌,结合重点客源市场人群的饮食需求,打造酸系列、瘪系列、腌系列等系列菜谱、小吃等,既尊重游客平时的饮食习惯,又凸显地方特色,抓住外来游客食欲,让游客有理由主动慢下来。四是丰富民族文化娱乐活动。通过景区搭台、群众唱戏方式,将更多的文创产品、节目演艺、特色美食、民族工艺品等元素融入景区景点,推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等创新发展、提质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村超”“村BA”引流,深入推进“互联网+民族节庆”行动,让全国各地群众跨越时空阻隔与黔东南各族人民一起“云过节”,形成民族节庆活动与旅游互融互促的新成果。五是打造水上旅游产品。根据我州氵舞 阳河、都柳江、清水江等水域流向,结合沿线人文历史和旅游资源串联两岸景点,设计水上运动、水上飞人、水上摩托艇、水上沙发等水上运动项目,打造日游、夜游、古镇游等满足游客多样化服务需求的水上旅游高端产品。
六、打造低空飞行旅游产品,让游客“飞”起来
一是持续开发“支支串飞”旅游产品。聚焦“黄小西吃晚饭”中的西江千户苗寨,强化航空公司、景区、旅行社联动合作,持续打造以“机+景+酒+交+消”为核心的“支支串飞”高端旅游产品,让游客获得省心、安心、舒心的旅游体验。二是扩大低空旅游航线。支持黄平且兰航空有限公司等扩大低空旅游覆盖重点景区航线,建立连接旧州、西江、肇兴、云台山、“村超”、“村BA”等各大景区景点的低空旅游网络。三是探索“飞行+旅游+”发展新模式。结合通用航空飞行、景区资源、民俗文化,设计研发销售飞行文化衍生产品,开发娱乐飞行、定制飞行、私人包机飞行、空中“的士”、蹦极、高空秋千、滑翔伞、速降、跳伞、空中漫步、登桥观光等空中旅游项目,构筑经典航空旅游产品。四是开展“飞行+教育”活动。通过飞机生产线、航空文化展厅参观,航空大讲堂的知识宣传,飞行模拟器操作,航模动手制作等环节,让青少年认识航空、了解航空,增强航空兴趣。五是宣传营销飞行文化旅游。通过影视、娱乐活动、网络营销等手段培育粉丝网红,在飞行基地开展特色特技飞行表演、直升机婚庆飞行等主题飞行活动,拉进普通民众与航空的距离。
(作者单位:中共黔东南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