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庞小丽) 近年来,凯里市持续深化实施企业兴村、能人回村、市民到村“三村工程”,驱动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回流农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企业兴村促发展。以产业合作、就业帮扶、协建基建、产品帮销为合作切入点,组织企业通过“一对多”方式与16个示范村结对帮扶,合力打造“一村一品”。围绕各村优势特色产业,引导更多社会主体进入产业领域参与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创建,促进农村“三产融合”持续发展。探索推行跨村抱团帮扶机制,实现企业在市场、营销、专业方面优势与村级发展效果的最大释放。目前,稳步推进实施项目21个,项目投资3730余万元,带动务工人数1.6万余人,发放工资290余万元。
能人回村提效能。实施“凯旋归来 荣归故里”计划,动员引导凯籍在外能人回村发展,促使产业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投、技术回乡、人才回聚。出台落实《凯里市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若干措施》《凯里市招商引资十条优惠措施(试行)》《凯籍在外人才联系服务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分级建立市镇村三级“人才库”和三级联合服务机制,明确75名凯籍在外人才服务专员,为返乡能人提供更多贴心服务。今年以来,召开能人座谈会15次、对接联系动员在外能人478人次、发送信件4000余份,储备村级后备力量259名。
市民到村增收入。依托“苗年”“侗年”“六月六”“芦笙节”“村T”“篮球赛”“赛龙舟”等民俗活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将市民吸引到村内旅游消费。培育和壮大“农文旅+”产业,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建设成山庄、民宿、休闲农庄、网红打卡点等,为乡村旅游引流。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微博新媒体平台,围绕民俗节庆、温泉康养、非遗研学、特色美食等旅游主题推出旅游线路产品8条,提升凯里民族文化知名度。目前,实施乡村旅游产业13个,新增吸引市民到村40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