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国桢 王娅琳 康莉
金秋时节,黎平县龙额镇登晒村青山环抱,绿水环绕,村容整洁,环境宜人……绘就了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10月28日,记者来到登晒村采访,在村中心的鼓楼旁,恰逢广西籍石明光老人正和贵州籍“老庚”杨公标唠嗑。
“今早鼓楼边的露水茶可是格外香呢!”
“那是自然,登晒山水养人,茶也香。”杨公标笑着回应,“老庚,今天你又要去广西那边串门子?”
“是啊,那边的亲戚送了点腊肉,我得去取回来。”
……
像这样两个省区群众的亲切交谈,在登晒村再寻常不过。
登晒村地处黔桂两省交界线上,全村264户1128人,其中33户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富禄乡富禄村,侗族人口占99.9%。
尽管属于不同的省区,但是村民的房屋都掺杂在一起,山林田地也无明确的分界线,衣着、语言、习俗毫无二致,可谓“山同脉、水同源、语同音、俗同形”,素有“一村跨两省,两省一家亲”的美誉。
“共同生活几百年了,两地村民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一家人了。” 杨公标自豪地说。
今年10月10日,富禄苗族乡举行成立四十周年庆典,黔桂登晒联合党总支部书记、登晒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杨洁应邀率芦笙队前往庆贺。
“虽然是两个省区的人,但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不仅仅是庆祝富禄乡的生日,更是庆祝两地的民族团结和深厚情谊。”杨洁感慨地说。
每逢两地有重大节日活动,两地群众都会聚到一起吹芦笙、唱侗戏,营造欢乐和谐气氛,增进两地群众的感情和友谊。
在登晒小学,记者听到教室里传出琅琅书声: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唰唰,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这是广西籍教师赖真明在为三年级学生教授语文《听听,秋的声音》。
而在另一间教室里,贵州籍教师石锦正在给二年级学生上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
目前,登晒小学仅有9名学生,分属两地生源。石锦和赖真明两位不同省区的教师,从1995年来到登晒小学任教,一干就是25年。
“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和学生、家长如同家人。”赖真明动情地说道。
由于登晒小学地理位置特殊,教学条件牵动着黔桂两地政府和群众的心。
2015年,登晒小学升级改造,贵州出资160万元修建新教学楼,广西出资117万元修建操场、食堂。
两地政府和群众对学校师生的关怀,赖真明和石锦倍感珍惜。他们用25年的坚守和陪伴,守护着山村孩子的读书梦。
2011年,登晒村党支部与富禄村登晒屯党支部建立了“黔桂登晒联合党支部”,将贵州籍、广西籍党员统一纳入管理,群众之间发生矛盾纠纷,由联合党支部出面调解沟通,妥善解决。
登晒村通过创新的“十联工作法”,成功破解了抓党建促乡村治理、经济发展、矛盾调处等一系列难题,形成了“工作互助、资源共享、政策同惠”的良好局面,实现了“1+1>2”的增倍效果。
在村寨治理中,该村充分发挥联合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以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建立组织联建、矛盾联防、纠纷联调、普法联宣、法律联援“五联”工作机制,有力改善了基础条件,带领村民团结发展,长期实现了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无群体性事件、无安全事故、无吸毒贩毒人员、无辍学学生的目标,成为团结、文明、守法、平安、和谐的黔桂边界村寨典范。
近年来,在两地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登晒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经济发展也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村里建成了黔桂鼓楼、黔桂戏台、黔桂步道、黔桂油路、黔桂卫生室、黔桂篮球场等一系列“黔桂字号”基础设施。这些设施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也为两地群众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
“村里的‘黔桂字号’基础设施,都是两地携手共建共享的成果,已成为两地文化交往、情感交融的纽带。”杨洁告诉记者。
近年来,黎平县和三江县共同推动两省区接边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实行项目联建、产业共兴发展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联合党总支部的引领下,登晒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种植油茶1195.5亩、钩藤246亩。2023年产油茶籽5.98万公斤,产值83.685万元;钩藤产0.37万公斤,产值29.52万元。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为村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登晒的发展,是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在这里,不论是党建联建,还是村寨共建共管,都体现了两地人民团结协作的手足深情。
傍晚时分,村里的芦笙队又开始了常规练习。芦笙悠扬,声声不绝,侗歌婉转,萦绕山村,天籁之音交织在一起,汇成登晒村和谐的乐章。
【记者手记】
“黔桂登晒”在联合党总支部的引领下,不断建强基层组织战斗堡垒,把基层治理工作抓牢抓实,在“一村跨两省”边界区域探索推行省际边界治理新模式,在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化融合、民族团结等方面实现同频共振,促进省际接边村寨和谐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