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11月04日

生物多样共谱和谐乐章 生态保护同绘共生画卷

—— 从江加榜梯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韦启悬

近年来,从江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守护绿色梯田,筑牢生态屏障,打造生态品牌和经验宣传推广,提升“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水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绘就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从江加榜梯田,坐落于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东北部,总面积近1万亩。在这片广袤的梯田上,东鹏梯田、党旮梯田、三户人家梯田、两厢梯田、乌瑞梯田、加车村、螺蛳梯田等景点散布其间,各具特色,景色美不胜收,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然而,加榜梯田的魅力远不止于其壮丽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其蕴含的丰富生物多样性以及少数民族同胞巧妙地利用当地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独特“稻鱼鸭”共生稻作文化。

“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批鸭,时间差是稻鱼鸭系统能够和谐共存的关键。”从江县往洞镇增冲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石刚勇介绍说。鱼和鸭在田里觅食,吃掉害虫和杂草,同时鱼和鸭的游动为水稻松土,排泄物为水稻提供养分,农家肥还田,禁施化肥和农药,稻、鱼、鸭和谐共生,形成了一条特有的生物链,构筑一幅稻花香、鱼儿游、鸭儿叫、蛙儿鸣的和谐共生画卷。

加榜梯田融入了自然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生态养殖、种植,绿色、循环发展的生物链完整形成。稻鱼鸭复合系统充分利用稻田水面资源,将鱼、鸭引入稻田,形成稻鱼鸭共生的复合系统,一田多用,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完全按照有机、绿色或者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生产、建设,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农药残留,减少水土流失,有效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稻鱼鸭复合系统是祖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把它传承好了,如今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稻鱼鸭连年增产,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高增乡占里村村民吴太文说。从生态持续向好到农产品连年增收,如今,稻鱼鸭复合系统给从江县带来了可观可感的变化。

为有效保护和促进稻鱼鸭复合生态农业系统良性发展,从江县通过开挖鱼沟鱼塘拓展稻田水体空间和搭建鱼窝鸭舍等方式,利用好水下养殖、水面种植两种农业资源空间,推动形成“稻—鱼—鸭”共生的生态立体循环系统,促进“稻田空间+鱼鸭有机肥”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稻鱼鸭单产均得到有效提高;成立稻鱼鸭产业技术指导工作组,分类负责稻鱼鸭的技术指导工作,安排技术人员开展上门指导、田坝教学、实地培训,将前沿实用种植养殖技术送到群众家门口和田间地头。2023年,经省、州、县水产所(站)等技术人员对示范点进行测产验收,稻田养鱼亩产田鱼100公斤以上,亩产值1万元以上。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调研考证时就选定加榜作为稻鱼鸭农业复合系统工程基地。2015年,从江县明确加榜梯田作为稻鱼鸭农业复合系统试点工程;2016年,加榜梯田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并于2021年顺利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2022年,“从江香禾糯-从江世代传承的农耕模式”作为全国6个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之一,代表参加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边会,向世界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黔东南“两山”实践。

从江加榜梯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动实践,是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其他地区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之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 2024-11-04 —— 从江加榜梯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 1 1 黔东南日报 c273968.html 1 生物多样共谱和谐乐章 生态保护同绘共生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