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11月04日

龙大道故居文化内涵探析

○ 通讯员 吴正光

龙大道,贵州省锦屏县茅坪人。1901年10月诞生于清水江畔一个祖业殷实的木材商人家庭。父亲是苗族,母亲是侗族,或许是为了纪念早逝的母亲,自称侗族。但其侄儿、侄女等,均为苗族。由于家庭经营木材生意,有条件外出上海读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1923年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受派赴苏联学习。1926年回国,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1927年在武汉中华总工会工作,出席中共“五大”。1928年在江浙省委工作,代理省委书记。1931年2月牺牲于上海龙华,是包括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柔石、胡也频、殷夫、欧阳立安等在内的“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龙大道故居为一正两厢三合院,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418.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10平方米。

龙大道幼年时代生活的苗岭山区、清水江畔,盛产木材,绿染苍天,当地苗族侗族等各族村民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靠山吃山,护林造林,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林文化”,形成一条多姿多彩的“林文化线路”。龙大道的故乡锦屏(习称“王寨”)、茅坪,是贵州最重要的木材集散地。从前,大宗木材、药材、桐油、生漆等山货由此顺水运往湖南常德、湖北汉口等地。据《明实录》《清实录》等历史文献记载,有的木料被当作“皇木”运到北京,修建紫禁城、十三陵、颐和园。碑刻记载,木材生意最为繁盛的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清水江上漂满木材,停满木排。古碑形容说:“诸峰来朝,势若星拱,清河环下,碧浪排空,昼则舟楫上下,夜则渔火辉煌,天地之灵秀,无处不钟矣!”《天柱锦屏内外三江木材商场条规碑》,对木材经营有严格规定:“(锦屏的)王寨、茅坪、卦治为‘内江’,(天柱的)坌处、清浪、三门塘为‘外江’。‘外江’客人欲进王寨、茅坪、卦治‘内江’购买木材,非有‘外江’木坞之主家引进,‘内江’行户不得与‘外江’客私自开盘议价,违者,‘内江’罚行户,‘外江’罚客。”如今,在茅坪附近清水江畔一带,还保留有许多与林业生产和木材运输有关的清代及民国初年镌刻的石碑,以及与植树造林有关的契约,人称“锦屏文书”,堪称“林文化”的珍贵文献。

龙大道烈士的故乡,自古盛产林木。天然林种主要有杉木、楠木、榉木、梓木、樟木、松木、桉树、棕树、漆树、银杏、油桐、油茶、香椿、乌桕、皂角树、黄连树、枫香树等等。村头寨尾,名木古树,举目皆是,逢年过节,或遇不测,村民常用红公鸡、“刀头肉”和鲤鱼、水果、米酒、香纸等物品,虔诚祭祀古树,祈求树木庇护,实为自然崇拜、善待自然的一种表现。过去有人把村民崇拜树木、祭祀树木、保护生态环境的传统习俗,斥之为“封建迷信”,现在看来是不恰当的。

龙大道烈士的故乡茅坪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交通便利,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上,还是明清朝廷采购“皇木”、木材商人采购“苗木”的重要基地之一。明代朝廷规定,“皇木”必“长六丈,头径四尺五寸,尾径一尺八寸”方可放行。清代至民国,各路外地木材商人,结帮联袂,纷至沓来,争购“苗木”。为接待各路木材商人,龙大道烈士故乡设有多家“木行”,除为外地木材商人采购木材、编扎木排、放流木排外,还为其提供食宿方便。各路木材商人,形成特定帮派,制有特殊“斧记”,凭此经营木业。在曾开设“木行”的村民住宅柱子上,仍清晰可见“同兴”“德大”“顺德”“大有”“德友”“同乐”“泰和”“生发”“谦益”“茂益”“兴茂福”“兴茂永”“兴茂怡”“兴和顺”“双合兴”“永泰昌”等数十种“斧记”痕迹,不失为“林业史”的珍贵记录。将与林业生产和木材运输有关的石碑(或碑刻拓片)以及其他与林业生产和木材运输有关的实物及资料,搜集起来,加以整理,写上说明,在龙大道烈士故居内展出,对于帮助观众游人了解龙大道烈士幼年时代的生活,进而了解龙大道烈士故乡的历史文化,很有必要,尽管它们不一定是革命文物的主体。

笔者认为,一切与革命烈士故居、故里、故乡有关的文化遗产,不管它是不是革命文物主体,只要有利于帮助观众游人了解革命烈士的生平,凡能保护的,都妥善保护。深入发掘龙大道故居的文化内涵,利用革命烈士故居宣传革命烈士,在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的同时,辐射介绍革命烈士故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为“红色之旅”提供相关知识,对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 2024-11-04 1 1 黔东南日报 c273990.html 1 龙大道故居文化内涵探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