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万金光 周章熙) 近年来,剑河县充分运用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在全县开展“定向”培训输出、“头雁”带动输出、“项目”带动输转等劳务输转新模式,推动实现传统劳务输出向技能化、品牌化、项目化等方向转变。截至9月底,剑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2万人。其中,有组织转移1.3万人,“点对点”有组织输送外出务工人员1091名。脱贫劳动力家庭户均收入7.8万元,其中工资性收入6.7万元,占比达85.16%。
“定向”培训,提升技能促就业。“我是今年在剑河参加叉车培训的,培训结业考得操作证后就到广东潮州这边来开叉车,现在在厂里面一天只要上班8个小时,每个月就能拿到5000块钱左右,比以前在流水线上班轻松多了,工资也比原来高许多。”目前在广东省潮州市美团优选公司开叉车的张宽杰高兴地说。
近年来,剑河县人社部门积极对接联系用人单位和劳务派遣机构,结合群众技能提升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协同优秀定点培训机构,采取“定向式、订单式、定岗式”就业技能培训,培育打造一支有知识、有技术、有特色、有专长、有证书、有能力的“贵州技工”培训品牌队伍。
近三年,剑河县已经举办叉车工、电工、焊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等各类订单班培训28期1260人,培训后就业1172人,训后就业率达93%。
“头雁”培育,亲朋互带稳就业。在广东省潮汕地区,聚集剑河县外出务工人员3.7万人。其中带动就业的创业能人或包工头等“头雁”“蜂王”860人。
“我在广东这边打拼十多年了,现在在潮州这边办一个鞋面加工工厂,带着寨子的20多个人跟我一起干活,效益还不错。”来自磻溪镇的“头雁”杨天平说。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的甘蔗种植基地上,有一个收割队正在忙碌地砍甘蔗,他们是磻溪镇岑广村劳务带头人谢隆文组织出来做季节性务工的在家劳动力,农忙时节在家种田,秋收过后跟着劳务带头人到广东、广西从事砍甘蔗、砍竹子、砍剑麻等工作。
每年秋收过后,剑河县人社部门都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在家大龄劳动力到广东、广西从事砍甘蔗、砍竹子等季节性务工,让群众实现务工务农两不误、两增收。
“项目”带动,就近就业促增收。“每年我们承接政府部门的这些乡村建设项目来做,带上十几个亲戚朋友做活路,挣的钱也能满足一家人的日常开销。”在仰阿莎街道川洞村实施农村“电改”项目的负责人王运彬说。
近年来,剑河县将每年实施的产业项目、工程项目等乡村振兴项目,积极动员组建村级施工队、工程劳务合作社,让更多农村群众参与进来,带动在家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今年,剑河县实施农村消防“水改”7个村、“电改”10747户,项目资金4010万元,全县有800余名农村群众参与项目施工,预计到11月底项目完工,将发放工资报酬1000余万元。
“原来我们的木材厂倒闭以后,一直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打了几年的零工,现在这个木材厂又开始生产了,新的老板还喊我们回来上班,真是太感谢了。”正在剑河县工业园区天生祥木业公司忙碌的万兆群开心地说。
目前,剑河县通过产业园区吸纳一部分、就业帮扶车间(基地)吸纳一部分、参与项目实施解决一部分,积极推动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