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吴义环 吴鹏程) 近日,记者走进三穗县长吉镇贵秧村制种基地,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早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画卷呈现在眼前。
过去的贵秧大坝并不是如今的模样,当地老百姓都叫这里为“巴掌田”,土地种植经济效益低,为了改变现状,2022年贵秧坝区开始了一场土地整治,当地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精准选址、综合治理,以“地平整、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宜机化、高效益”为目标,依托耕地“进出平衡”土地整治项目,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低效经济果园变藏富“金土地”。
“我们实行了土地进出平衡650亩,前期把不用的土,按30公分厚度把它运走,又拉了20公分的黄泥来填充压实,再去水库拉来优质的肥泥,平铺三十公分,现在我们把1000多块小的杂碎的田改造为七十块大田,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贵秧村党总支书记王兆江向记者介绍。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贵秧坝区原本零散的“粮地”逐渐变成了“田成方、沟成渠、路成网、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并通过田、水、路综合整治与科学配套,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实现田块互联互通,水网、田网、路网相连相通,满足机械化耕种,实现耕地质和量的双提升。
“我们经常往天柱方向走,看到这片土地在整治,适合制种水稻种植,好操作农机,所以才到这来搞制种”。贵州兆丰种业责任有限公司技术员黄成兵说。
2023年贵秧村引进了岑巩兆丰种业制种有限公司,在坝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带动了周边的农户就近务工,使农户增收60多万元;为使高标准农田发挥最大效益,贵秧村采取“种植大户+农户”“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粮食种植及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同时,水稻收割后,采取“稻菌”轮作模式利用冬闲田发展种植羊肚菌,不断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
“土地还没有改造之前,我们是一家一户一小块田,自己种一点水稻,每年的收入很低,经过改造过后,小丘改为大丘,全部承包给村里,村里又承包给种粮大户,所以老百姓每年都拿租金。另外,我们平常时间又可以在基地上打工,增加了大家的收入。我今年来也承包了6亩地,有29个棚,种植羊肚菌。”贵秧村村民周乐斌说。
近年来,当地政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季、一年多收”,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持续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省委书记徐麟对长吉镇贵秧村坝区整治项目的肯定和指示,给我们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带来了信心,今年贵秧坝区结合土地整治过后的土地优势,上半年发展水稻制种产业,下半年发展羊肚菌种植,发挥出土地的产能、效能,促进当地产业做大,群众增收。”长吉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杨长栩说。
(备注:1亩=0.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