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11月15日

我州深入实施“6个100万”工程绘就现代农业新画卷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初冬时节,在剑河、锦屏、榕江等地的钩藤种植基地里,人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钩藤,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们小心翼翼地将钩藤藤蔓缠绕在一起,然后轻轻割下,生怕弄伤了这些珍贵的中药材。这是我州深入实施“6个100万”工程的产业发展成效缩影。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我州的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我州始终坚持立足山地特色资源,突出比较优势,各县(市)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狠抓农业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一县一业”“多县一带”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全州以推进12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并重点实施商品蔬菜、精品水果、油茶、中药材、茶叶和稻鱼综合种养“6个100万”提升工程和肉牛产业,持续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全力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

在商品蔬菜产业方面,我州立足“一区三带”的区位优势,狠抓榕江车江、天柱高酿、凯里舟溪、麻江坝芒、黄平旧州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这些产业园区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增收途径。群众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有效推进了蔬菜的分区分类种植、周年平稳供应和季节批量外销。目前全州完成提质增效面积54.38万亩,提质增效示范点53个、示范总面积1.87万亩。

精品水果产业是我州的一张亮丽名片。群众通过科学种植、精细管理,不断提高水果的产量和品质,让产品畅销国内外。目前完成提质增效面积88.40万亩、示范园面积27.19万亩,建成麻江县龙山万亩蓝莓、锦屏县龙池万亩果园场等8个“万亩片”示范基地,建成从江县贯洞镇归龙村、麻江县谷硐镇蓝莓基地等35个“千亩村”示范基地。

中药材产业是我州的又一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完成提质增效面积50.96万亩,示范点39个、示范总面积2.75万亩,提质增效产值1.4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施秉、黄平为中心的太子参产业带,以剑河、锦屏、黎平、丹寨为中心的钩藤产业带,以雷山、黎平、镇远、施秉为中心的天麻产业带,为农民提供了增收的新途径,也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天柱县、锦屏县、黎平县、从江县等部分县市的群众通过种植油茶,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目前全州种植面积172万亩,完成提质增效面积10.84万亩;建设200亩以上复合型油茶示范基地18个,1000亩以上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2个,相对集中连片5000亩以上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1个。

稻鱼生态种养产业是我州的一大创新。群众利用稻田资源,在稻田里放养鱼苗,利用鱼儿的游动和觅食习性,为稻田松土、除草、除虫,实现了稻鱼双丰收。这种生态种养模式不仅提高了稻田的综合效益,还为消费者提供了健康、绿色的农产品。全州完成稻鱼综合种养提升面积81.01万亩,示范面积13.24万亩,实施稻鱼养殖面积138.97万亩。

近年来,我州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香猪、黑毛猪、小黄牛等特色养殖业。全州肉牛存栏53.96万头、出栏17.39万头,羊存栏32.24万只、出栏18.57万只,现有设计年出栏50头及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425个,年出栏累计10至49头肉牛适度规模家庭牧场1176个,全州新增肉牛家庭牧场188个,建有小牛超市11个。

与此同时,我州持续建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全州上下积极落实培养“土专家”、发展“土特产”有关要求,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共获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118个,认定总数列全省第一位,其中: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加工企业两家,也是贵州省唯一的两家。

在“6个100万”工程的推动下,我州的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将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 2024-11-15 1 1 黔东南日报 c275254.html 1 我州深入实施“6个100万”工程绘就现代农业新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