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李安生 印大琴) “太好了,太好了,我们村的秀地大米有去处啦!”近日,一条农产品销路信息在镇远县金堡镇秀地村微信群里炸开了锅。一时间,家家户户的秀地米流向了加工厂。
不仅如此,村里百姓种植的萝卜、南瓜、土豆等蔬菜也有了销路。连日来,村里已售出秀地大米4400余公斤,萝卜500余公斤。
“能有这样好的销路,都源于申书记对我们的关心。他东奔西跑,联系‘娘家’、寻找买家,要不是他帮忙,我家的萝卜就卖不出去了。”村民姚元和说。
申洪是贵州民族大学派驻秀地村驻村第一书记,2023年入驻秀地村以来,始终把秀地村当成第二故乡,深入群众家中和田间地头广泛调研,为秀地村发展谋出路。
“秀地米确实口感好,营养价值高,都是村民自耕自种,没有掺杂任何食品添加剂,而且秀地米在当地的知名度也很高,非常适合做村里的龙头产业,今年全村种植了1200余亩。”申洪表示,接替驻村工作以来,一直把秀地村产业发展当成头等大事来抓。
国庆节前后,秀地大米迎来丰收。看着老百姓一张张笑脸,申洪却愁上了心头,怎样为这些农产品“找出路”呢?
他与驻村队员、村干部们商议,让大家一起想办法。同时,他积极联系了“娘家人”贵州民族大学,通过“校地合作”方式,为镇远农特产品进校园提供帮助。此外,还积极寻找其他客源,尽可能保障市场畅通。经过努力,贵州民族大学还采购了镇远县无公害大米1300余公斤、南瓜3000余公斤、土豆3000余公斤。
“此次农产品销售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继续探索助农帮农新模式,千方百计拓宽群众收入,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申洪满怀信心地说。
据了解,贵州民族大学自2016年帮扶联系镇远县以来,始终把“校地合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让群众的“菜园子”直通大学师生的“菜篮子”,真正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到群众心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