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先任
不开心在网上找个人哄、睡不着连麦找人唱歌、起不了床订个叫醒服务……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情绪消费逐渐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所谓情绪消费,主要包括网络平台上销售的情绪消费服务,包括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不同类型。(11月17日央广网)
情绪消费受到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但情绪消费服务却存在诸多乱象。比如调查发现,存在个人隐私泄露,价格、服务不明确、不透明等风险和问题,部分商家甚至存在“打擦边球”,明确提供违法违规的涉黄服务。
比如网络上有“租人”服务,尤其是临近过年期间,“过年租友”就较为火爆,但“租人”市场容易衍生诈骗等违法现象。
情绪消费属于新兴消费市场,是一种消费新业态,相应的标准、监管还没有及时跟上,这也让情绪消费更容易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衍生出各种乱象。
对于情绪消费这一消费新业态,监管不能滞后,不能跑在“后面”,要能及时跟上,需要尽快完善相关行业标准,比如区分专业的心理咨询相关边界等等,对于打“擦边球”,涉黄、涉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要能依法打击。同时,能督促平台履行好自身的管理责任,平台要强化管理,通过严格筛查、实时监控,配合执法部门的工作,提高对涉黄等违法违规等信息的排查、预警能力等等。而对于不能更好履行自身职责的平台,要能加强惩治力度,根据问题的严重性,予以或责令整改、或下架APP等惩罚。
为情绪消费埋单的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维权意识,进行情绪消费也要避免盲目跟风,不要“情绪消费”、冲动消费,而要理性消费,进行情绪消费时要先了解商家资质及相应的服务流程、计费标准等,避免“踩雷”“踏坑”。行业从业者也要规范经营、诚信经营、理性经营,真正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正向的“情绪价值”,才能有利商家长远利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情绪消费不能无序生长、野蛮生长,通过各方形成合力,加强监管,规范行业发展,让情绪消费能够回归理性的框架,回归法治的正轨,这也有利于促进互联网平台健康发展,净化网络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