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王芳焯
正值周末,一位故友想要深入瑶白侗寨去实地考察一番,然后结合家乡的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为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做规划,于是邀我陪同前往。
走近瑶白,满眼皆是绿绿葱葱的古树群,坡岭上下稀稀散散地坐落着木楼人家,炊烟袅袅,鸟鸣啾啾,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景象。
“古树真多啊!”一旁的朋友啧啧称赞。
整个村寨散落在一条古树林立的斜岭上,地势落差较大,民居、谷仓、花街、田畴、古井、摆古楼、斗牛场、对歌台……一切物象貌似都在以一种特有的地域形式有机结合,一个古香古色的侗族聚居村落赫然眼前。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与每一位造访者讲述着这里的历史故事。
瑶白村是锦屏县彦洞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该县西北部的深山里,现有人口353户1364人,为“古九寨”(王寨、小江、魁胆、平秋、石引、黄门、高坝、皮所、瑶白)的重要组成村寨。2014年,瑶白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瑶白古侗语叫“镇押金”,后称“高镇”,清代改为“妙白”(即“苗白”),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定名为“瑶白”。清雍正前属于“化外之地”,不受王权管制,村寨由侗族社会自治组织“款”治理,村民的社会行为受到“款约”约束,并依靠诚信和契约精神开展社交活动。为团结族人抵御外侵,瑶白与“九寨”联结成九寨“侗款”组织,实行侗族联款自治,被专家称为“没有国王的王国”。至雍正五年(1727),瑶白九寨侗款各寨在朝廷“改土归流”中向黎平府“纳粮附籍”,归附正统。
对树的信仰与崇拜滋养着瑶白人爱护古树、保护环境的集体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习惯成风化俗,代代相传。村民在大路旁或村寨边发现幼苗时,便会主动清除杂草,修剪枯枝,并打上草结提醒路人不去损坏它。
就这样,一个族群与自然和谐相处,团结友善地保护生态,心存敬畏地感念天地,在古树青山的滋养庇护下,承载着民族根脉和地域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至今。
瑶白美丽在生态,传奇在风情,吸引人的地方远不止于这些,姓氏文化与民族文化更是其精魂所在。在返璞归真的“摆古节”中,族人找到了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找到了族群根脉和心灵归宿。
瑶白村原有十个姓氏,分别是龙、滚、杨、范、龚、耿、宋、万、胡、彭,有侗、苗、汉三个民族。早先各个姓氏来自不同省份和地区,入迁瑶白的时候他们把各自的文化、习俗和传统也带了进来。明永乐三年(1405),龙氏先祖最早到寨中择地定居,之后滚、杨、范、龚等姓氏陆续从各地迁来。
“摆古节”是瑶白最负盛名的一张文化名片,2007年,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摆古,意为“叙说远古的历史”,是摆古节的重头戏,始由述说先祖迁徙、姓氏更迭、群族繁衍及村寨历史演变而来。“摆古”属于民间说唱文学,有特定的侗族地域腔调,内容主要涵盖村寨历史、群族迁徙、重大历史事件、婚嫁习俗、姓氏来历等。说的部分,古侗语叫“腊耸”,“腊”是念、说之意,“耸”是话或文,这里特指韵文,即侗族的“垒词”或“款词”;唱的部分,古侗语叫“或板”,“或”是做、搞之意,“板”指能唱的韵文。摆古说唱者有主客之分,在主方的摆古师摆完一个内容后,主方众人以歌助唱;遇到盘问或夸奖与谦虚的内容时,客方摆古师就要接过主方摆古师的话题进行答复,一个内容结束后,客方也要以歌传达。整个摆古过程就是如此循环反复。
通过“摆古节”“一年一小摆、三年一大摆”的运作形式反复摆演,循着熟悉的乡音侗调回归历史现场,重温远古记忆,铭记族规祖训,演绎了一部瑶白人“姓氏迁徙——十姓合一——婚俗改革——抵御外侵——守望相助”的民族变迁史。
“摆古节”,以其神秘复古而独具民族特色而惊艳世人。穿插其间的拦路迎宾、祭祖祭树、长桌摆古、大戏展演、放牛打架、民歌比赛等具有历史悠久性、姓氏传承性、民族多样性、文化多元性的显著特点,吸引着国内外大批专家学者造访研学、旅游观光。因此,“摆古节”被誉为“遗落在大山深处的民族瑰宝”,其中“瑶白大戏”则被誉为“民族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近年来,瑶白村以“文化立村、生态美村、产业富村、旅游活村”为目标,依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秀美绝伦的自然风光,通过办优办特“摆古节”,加大大戏、玩龙、祭祖、摆古等特色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推介,每年六月六,吸引四方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如今的瑶白侗寨,村容寨貌发生巨大变化,旅游设施逐步完善,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越来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