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姜承松 姚进忠) 近日,在黎平县茅贡镇地扪村的千三鼓楼旁,一些老年妇女聚在一起忙着剥油茶果,在阳光的沐浴之下,他们有说有笑,享受着劳动的乐趣和社交的温暖。
“现在是农闲季节,在家太无聊了,来这里剥油茶果每公斤能挣0.6元,而且自由,有人陪聊天,挺好的。”地扪村吴清花老人边剥油茶果边笑着说。
据了解,该村有4家农户专门到周边收购群众的油茶果,今年预计收购油茶果30万公斤,为村里老年人提供务工机会,油茶果全部剥壳后,能为120余名老人带来15万余元的收入。
地扪村党员吴碧霞,在地扪村党总支的支持和指导下,创办了地扪钥匙扣加工坊,为群众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并按斤计算支付报酬。目前,该加工作坊已累计为200多位妇女,每年人均创收4000元,为20多位脱贫户、监测户等农户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为6名残疾人提供了增收便利。这些岗位实现了群众务农与打零工的两不误。
“加工这个钥匙扣,村里有人送货上门并回收,非常方便我们这些上了年纪行动不便的人。”村民吴兰明感慨道。吴兰明是地扪钥匙扣加工项目的受益者之一,她身残志坚,丈夫去世后,独自一人抚养着就读初中的孩子,面对生活压力,她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家打零工,改善家庭生活。
“抓蚱蜢”已成为地扪村群众增收的有效渠道。秋收过后,夜幕降临,地扪村的群众便三五成群,手持电筒,前往田间地头,开始了“抓蚱蜢”之旅。
“晚上到田里抓蚱蜢,每晚少则可抓一两公斤,多则可抓三四公斤,按每公斤收购价56元出售给村上的地扪超市。”地扪村妇女吴化寅说,抓蚱蜢既可以除害,还能为地扪村妇女带来了乐趣和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截至目前,“抓蚱蜢”已经为地扪村80余名妇女实现了增收,地扪村巾帼力量不断突显。
地扪村村民吴发书双腿残疾,靠着顽强的意志,练就了精湛的竹艺编织技艺。他制作的竹筐、背篼、花篮等物品不仅漂亮美观,而且实用性强,深受市场欢迎,每个可以卖到50-200元不等,为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下一步,他还计划按照顾客的需求,编织竹艺建筑和装饰用品。
据悉,在地扪村有竹编工匠30多名,他们利用农闲之时编制竹兜、竹篮等群众需求的日用品,产品主要销往附近的乡镇和村寨,每人通过竹编实现年均2000元收入。这种传统技艺,为群众提供了增收,也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
“地扪村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600多人,‘指尖经济’有助于解决留守妇女和老人的再就业问题,还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地扪村第一书记钟生祥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