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吴正豪
初识摆贝苗寨,是从阅读三联书店出版的中国乡土丛书开始的。它位于榕江县北部,距县城56公里,离乡所在地6.5公里,是月亮山区最古老的苗寨之一。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寨,441户,2206人。苗族口人占99.99%。全村国土面积1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7.3亩,森林面积18272亩,森林覆盖率77.04%。
村寨风光秀丽,特别是清晨云海。村头寨尾古树成荫,自然生态保存完好,依山而建的民居错落有致,层层叠叠。于寨中远眺,十里风光尽收眼底。云顶之上可看斗转星移,山脚下可听都柳江潮涨潮落,真有点:“梦回前朝边塞远,半醒半醉摆贝间。” 据史志记载,此地先民是在明代时期,由广西大苗山沿都柳江进入古州后迁入。该寨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最为出彩的是色彩艳丽、图案奇特、刺绣精美的百鸟衣,在月亮山地区所有苗族村寨中最为出名;这里还有最隆重、古老神秘的鼓藏节;热闹非凡的苗年;场面宏大,震撼人心的芦笙舞;节奏轻快的“古瓢舞”;技艺精湛的苗族刺绣、独具一格的蜡染;维系族群的贾理及议榔栽岩;还有唯一的古苗王墓等。几乎苗族文化之精华都聚集于此,被旅游者称之为“苗族民俗露天博物馆”。
2005年被州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州级民族文化保护村寨;黔东南州A级苗族风情旅游特色村寨;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被挂牌为第二批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1年12月被评为黔东南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22年4月摆贝村苗族蜡染刺绣展馆被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评为“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2022年11月“摆贝苗绣”被中共榕江县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评为特色产业示范村;同月,“摆贝苗寨”还评为 “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示范村”;2023年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23年7月被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选入贵州省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这个位于兴华乡北部的苗寨,近年来借助“村超”赛事带来的流量,开始展现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昔日的摆贝村尽管自然景观令人赞叹,但在发展上却面临不少挑战。摆贝村的土地零辙、地势险峻,人均耕地面积仅0.37亩,且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处出打工,摆贝村的农业生产基本还停留在小规模自给自足阶段。虽然温饱不成问题,但在提高收入方面仍存在诸多难题。
去年6月,随着“贵州村超”赛事的热度迅速攀升,一位特别的老人在赛事中的文艺表演环节吸引了众多网媒目光。他身着苗族的传统服饰,肩扛鼓藏斗牛道具,以“村超爷爷”的身份出现,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关注,头脑灵活的摆贝驻村第一书记罗丽萍,迅速行动起来,她组织村民赶制蜡染、刺绣等特色产品,并开通了“摆贝苗寨”的网络平台账号。尝试通过直播带货和发布短视频的方式,将摆贝村的文化和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还积极与帮扶单位和“村超”品牌公司进行沟通对接,争取到在“村超”球场设置公益摊位的机会,为村民的产品提供了一个展示和销售的平台。这些出圈的家乡蜡染手工艺产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摆贝村旅游观光,并购买当地的蜡染和刺绣产品。新媒体团队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发布了328条宣传视频,累计观看次数超过1000万。这样的高曝光率让“摆贝苗寨”和“摆贝蜡染”等关键词持续出现在全国球迷的视线中,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还吸引了许多青年劳动力回乡创业,为摆贝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村超”赛事后首批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潘发勇和龚良兰夫妇亲眼见证了短视频和直播如何为家乡的特色产品开辟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传统手工艺现在也能赚大钱了,一块小小的蜡染作品能卖到80元!”潘发勇兴奋地说道。就在去年九月,尝到了新媒体带来的甜头后,他在村里开设了一家名问“月亮山部落”的蜡染作坊,主打蜡染体验服务。潘发勇和龚良兰夫妇共同管理着这家作坊,潘发勇主要负责接待游客和担任导游,而擅长蜡染技艺的龚良兰负责处理订单。自2023年6月以来,摆贝村的蜡染和刺绣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据作者采访了解,村集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收入就达到了12万元,同时还带动了村内手工艺人收入超过60万元。
除了蜡染和刺绣产业,摆贝村民宿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推动。刘正文支书说:“现村有60余个标准床位,一个标间价位均在1660元/晚之间,还供不应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们还要相应扩大,让闲置的资源充分发挥效益让村民增收,尽快富裕起来!”。如今,村里不仅有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的高端民宿“栖山海”,许多村民也将自己的老宅房间改造成民宿以接待游客。此外,村集体还租赁了村民闲置的老屋,并将转型为民宿。目前,村集体已有两栋老屋改造完成开始营业,同时还有6栋老屋正在进行紧张的改造工作。这不仅使得原本闲置的农房得到了有效利用,促进了民宿业的繁荣,还成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体验苗族文化和购买当地的农副产品,为摆贝村创造了显著的额外经济效益。随着住宿、餐饮、旅游等消费领域的不断扩展和优化,摆贝村正在逐步完成从传统农业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转型。仅在2023年,全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产业总收入达到80万元,人均收入增长了11.74%,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了93.97%。
随着“贵州村超”的火爆出圈,八方游客云集榕江,为摆贝苗寨乘势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他们表示将继续借助“村超”赛事的热度,加强民宿、蜡染和刺绣产业和原生文化等方面的工作,继续加大对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开发具有苗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摆贝体验苗族文化,不断提升苗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乡亲们拓宽就业增收渠道,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