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吴正光
退休之后,不时整理人生旅途中留下的照片,发现多张与“反排木鼓舞”代表性传承人万正文、唐汪报有关。其中一张是2009年6月11日在凯里拍摄的。是时,“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表彰大会”在凯里市召开,我不期而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木鼓舞”代表性传承人万正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木鼓舞”代表性传承人唐汪报。万正文、唐汪报,台江县反排苗寨人,他们跳的苗族木鼓舞,人称“反排木鼓舞”。
我与万正文认识,是在1980年省文化局、省民委联合举办的“六月六”歌节文艺会演大会上。当时我在省文化局社会文化处工作,参与“六月六”歌节文艺会演组织活动。万正文演唱的苗族民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至今还保留有他的演唱录音。1988年,我的工作单位省文化厅文物处为在黄平“飞云崖”建立民族节日博物馆做准备,巡回举办“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展览”,组织民间艺人随展表演节日歌舞。万正文、唐汪报作为歌舞表演人员,从古都西安、首都北京直至开放前沿深圳,一路走来,引人瞩目。
1989年,省文化厅文物处应邀组团赴美参加在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办的中国、苏联、日本、西德“四国艺术节”,我方承办“中国苗族服饰展览”。我时任文物处处长,忝居团长之职,万正文、唐汪报等10多位苗族青年随展进行苗族歌舞表演。万正文,年纪较大,人称“老万”,他既能唱歌又能跳舞。歌,主要唱的是“苗族飞歌”“反排情歌”;舞,主要跳的是“反排木鼓舞”“苗族踩桥舞”。1989年6月28日飞赴香港,身着节日服装的节日文化表演人员在机上分外耀眼,应邀为乘客表演节目。由于机上不能跳舞,万正文、唐汪报只得演唱苗族情歌。中午12点半,登上美国西北航空公司波音747飞机,飞越太平洋。“空姐”推着小车送饮料,小声询问:“梯?咖啡?”老万看着对方,不知所云。见状,我告诉老万:“她问你是要喝茶,还是要喝咖啡。”老万反问:“她讲的是哪样话?”告知“美国话。”之后,老万反复念叨:“梯?咖啡?梯?咖啡?”
北京时间29日凌晨1点半(当地时间28日上午9点半),飞机抵达华盛顿州首府西雅图。出了机场,清点人数,丢了老万。稍候片刻,机场人员把老万带了过来。问他“为哪样要离开队伍?”他说:“难得来一回呀,看稀奇去了。”“怎么回来的?”“我给他看工作证。”原来,我们给每位表演人员办理了临时工作证。西雅图机场工作人员中有人会讲中国话。将老万交给我们的那位工作人员是菲律宾华人。乘车前往斯波坎市,一路上众姑娘都东倒西歪睡着了。老万没睡,凝视窗外,若有所思。下午5点,抵达斯波坎市。艺术节总裁尚·黑根斯、中国项目负责人唐·汉米尔顿前来看望,以“肯德基”(肯塔基州炸鸡)招待我们吃晚餐。众人都说很好吃,老万补充道:“要是有酒,会更好吃!”次日凌晨4点,天就亮了,与老万住同一个公寓式房间的祝兴智喊我过去吃早饭。他说,老万不爱做饭,但爱接电话,电话一响,抢先接听,开口即问:“梯?咖啡?”问他“讲些哪样?”他说:“我讲美国话哩!”
当天上午9点,记者来访,问唐汪报:“您觉得美国什么好?”她答:“昨天晚上吃的‘肯德鸡’好。”问老万:“您到美国来,最想看什么?”他答:“想看美国人是怎么做活路的。”
6月30日,出席记者见面会。有人问我:“中国苗族青年,人人都会唱歌跳舞?”我答:“是的,苗族孩子会讲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一位女记者问:“能看到他们的歌舞表演吗?”我说“是的,您将看到他们的精彩表演。”“哪个节目最具冲击力?”“可能是反排木鼓舞。”“谁跳的?”“万正文、唐汪报等。”我特意将身着苗族服装的万正文、唐汪报介绍给她。
7月4日上午,“四国艺术节”开幕,表演队于中午演出,十分成功。演出之前,老万先敲一阵“反排木鼓舞”鼓点:“打咚咚,嘀嘀打嘀咚打咚……”反复敲打,动作由慢到快,声音由小到大,打得观众惊心动魄。次日晚上,全体人员赴尚·黑根斯在一家百年老屋我们举办的宴会。按照美国法律,未成年人不准喝酒,因此,服务生倒酒之前,要先问年龄,而且只让喝啤酒,不让喝白酒。服务生走后,汉米尔顿将门插上,倒白酒同老万喝。喝的是茅台酒和威士忌。老万与汉米尔顿都喝多了,据说汉米尔顿在室外草地上睡了一夜。而老万回到宾馆,横躺在床,头朝下,脚朝上,不断蹬踏墙壁,唱了一夜情歌。
7月11日下午,与“银靴钉舞蹈团”联欢。他们教我们跳美国舞蹈,我们很快就学会了。老万教他们跳“反排木鼓舞”,他们认为很难学。翌日晚上,全体人员到从老挝迁来的苗族住地联欢。老万和唐汪报演唱《苗族情歌》二重唱:“我愿变朵花,任哥(妹)来采它;阿哥(阿妹)情意在,终将成一家。”一般情歌,男女对唱,有来有往。可是,反排苗族情歌,把男女两个声部的不同曲调重叠演唱,各唱各的词。音乐上,不仅旋律不同,调子也不一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博得满场喝彩。
从7月4日到17日,演出了20多场,场场观众爆满。那位在记者会上采访过我的女记者于我们归国前夕问我:“你们的表演人员是不是都经过专业培训?”当告知是为在国内巡回举办“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展览”临时从农村抽来时,惊叹不已。为弄清苗族青年能歌善舞的奥秘,兴致勃勃又采访了一个多钟头。我特地把万正文、唐汪报拉到身边接受采访。当她明白贵州苗族的社会结构、村寨布局、生产特点及婚恋习俗之后,在《斯波坎纪事报》上发表了一篇介绍苗族文化的文章,题目是:《中国苗族青年,是在跳跳唱唱中长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