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庞小丽 龙文良) 近年来,凯里市立足村级实际,凝聚基层党组织力量,因地制宜巩固特色产业,盘活开发资产资源,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农村资源“活”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
能人回村带动一批。实施“凯旋归来 荣归故里”计划,动员引导凯籍在外能人回村发展,促使产业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投、技术回乡、人才回聚,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如,鸭塘街道三江村成立由村“两委”牵头组成的能人招商队,通过建立村级人才库,加大宣传引导,盘活村级闲置资产,鼓励乡贤回村投资发展项目2个,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万余元。
招商引资带动一批。鼓励部分区位优势明显的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通过资产入股、资源入股、托管等方式引入企业发展产业,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增收。如,万潮镇马田村立足水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入贵州生泉食品有限公司,村集体以水资源入股,每年收取6万元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同时按饮用水销售纯利润的30%提取分红,壮大村集体经济。
强村带弱村带动一批。由班子能力强、产业发展好、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高的村帮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低的村,实现以强带弱、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目前已推动12个强村与12个弱村建立“1+1”结对帮扶。如,下司镇清江村帮沙飘村协调村委会路边未利用空地设置摊位,指导沙飘村集体公司运营出租,预计年收入1万元。
跨区域发展带动一批。在条件适宜的区域打破村与村、乡镇之间的行政区划界限,实行跨区域联合发展优势产业,在做大做强产业的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如,大风洞镇聚焦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凯里平良贡米”土特产,推行“镇工贸公司+村党组织+村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全镇6个村抱团种植贡米6000亩,户均年收入超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
工程项目带动一批。积极探索“党建+劳务”模式,通过“村集体+返乡能人+群众”方式,由村集体经济公司组建劳务服务队伍,承建财政到村项目,实行劳务承包,承接农村建房、基础设施建设等,将工程部分利润提成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龙场镇华坪村成立了2支施工服务队,现有工人20名,通过承接到村基础设施项目提成,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
财政项目资金带动一批。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辅助团队,加强对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服务和工作指导,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项目资金,通过积极申报乡村振兴衔接项目、东西部协作项目,集中发展农村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如,舟溪镇青龙村申请项目资金70万元,投入辽阔大坝制药企业凯粤药业公司,发展种植淫羊藿40亩,按投入财政衔接资金的5%(即3.5万元)保底分红给村集体经济。
商业服务业带动一批。由村级集体经济公司牵头,开展农资供销、金融服务、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如,万潮镇格河村立足坝区优势和乡村特色,成立格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改造盘活“村社宜站”,在村委会后方修建三间门面,销售复合肥、尿素、碳铵等农用物资和烟花爆竹,同时在原“村社宜站”店面增加香烟销售、“黔农村村通”存取款服务,年销售额20余万元,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开发租赁带动一批。针对部分临街且资源条件较好的村,充分利用本村土地、门面、摊位等集体资产,采取资源资产入股、开发、出租等方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如,洗马河街道桐荫坪村以空场地、门面租赁为主,盘活闲置资产、固定资产承包等方式,引进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24年上半年村经济收入230万元左右。
特色资源带动一批。依托人文历史、非遗传统、特色美食、美丽乡村、节庆活动、休闲农业等特色文旅资源,通过盘活闲置资源用于乡村旅游、民宿、绣房、研学基地等开发建设,激活村集体经济。如,万潮镇盐井村以“新型经营主体+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新发展模式,收储、盘活闲置木屋。目前,成功收储盘活闲置木屋11栋,累计接待游客6000余人,营业额约40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