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12月03日

金融甘霖润谷陇 特色产业绽芳华

——农行黔东南分行金融助力黄平县谷陇镇特色产业发展

○ 通讯员 龙通州

近年来,农行黔东南分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突出普惠为民,倾斜金融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加大对黄平县谷陇镇乡村产业领域的信贷投放,助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今年以来,该行在谷陇地区累计投放贷款2200多万元,重点支持了糯小米、养牛、苗银、苗族服装等特色产业发展。

糯小米香飘四海

谷陇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该地种植的糯小米颗粒小而饱满,色泽金黄,口感软糯,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谷陇镇通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组织方式,形成了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条,提升了糯小米的附加值,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双增收。

在谷陇镇糯小米产业发展中,农行黔东南分行通过惠农贷款、“商户e贷”等信贷产品,为农户和商户扩大生产经营提供资金支持,其中从事糯小米加工的雷先生是“商户e贷”受益者之一。2023年以前,他在谷陇镇加巴街上经营一家门面,场地小、设备少,无法满足经营需求,后来搬至谷陇镇火车站村,在农行黔东南分行180万元信贷资金的支持下,购置了几台大型先进加工设备以及货车,上门收购糯小米从谷陇镇各村各寨拓展到全省各个地方,加工销售范围也扩大到全国各地,做大了糯小米经营,带动了周边广大农户种植糯小米。

养牛“贷”动新希望

黄平县将养牛产业定位为“一县一业”,依托交通和生态资源优势,以循环经济、智慧养殖为特色,大力发展生态肉牛养殖产业,辐射带动周边企业和群众建成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农行黔东南分行聚集黄平县“一县一业”,运用“肉牛活体抵押贷款”信贷产品支持养殖户发展养牛产业,其中谷陇镇养殖户田女士在农行黔东南分行70多万元信贷资金的支持下,扩大了生产规模,目前圈内养殖牛35头,成为谷陇镇个体养殖牛规模最大的养殖户和农村生产经营致富带头人。

苗银畅销省内外

在谷陇镇上,有一条苗族银饰街,那里聚集了许多的银饰加工店和银饰品销售店,店内展示银冠、银项圈、银手镯、银碗、银水杯、银筷子等系列产品。银饰街的发展,离不开农行黔东南分行的金融“活水”。

针对谷陇镇民族苗银产业,农行黔东南分行量身定制“线上线下多渠道申请、系统自动审查审批、客户自助用款和还款”的“苗银e贷”信贷产品。近年来,该行在谷陇镇累计办理“苗银e贷”业务700多笔,投放金额近8000万元。“苗银e贷”的推出,解决了雷先生、杨先生、张先生等10多名苗银加工户、苗银经商户的融资难题,促进了谷陇镇银饰产业发展。

谷陇人雷先生起初经营苗银时,因缺少资金,加工生产规模小,始终停留在家庭小作坊模式,在获得农行黔东南分行30万元“苗银e贷”后,不仅解决了他经营旺季的资金缺口,更助力他成功创立了苗银加工厂,并在“苗银e贷”循环支持下,不断扩大苗银加工生产规模。如今,他的苗银饰品不仅闻名当地,更是走出黔山苗岭,销往北京、浙江、上海、广东、新疆等地。

谷陇人杨先生,祖辈便是做银饰加工的,他曾在深圳打工做银饰加工,现在是一名回乡创业者,他告诉笔者,在每年岁末年初的时候尤其是春节期间,资金周转非常困难。每到这个节点,农行黔东南分行便会雪中送炭,帮其渡过难关,在获得农行黔东南分行70万元“苗银e贷”资金支持后,他的银饰小作坊变身为一家银饰公司,每年银饰加工交易额高达1亿多元,银饰工艺品远销省内外。

织就民族风情新篇章

谷陇镇苗族服饰以其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这里的苗族服饰制作工艺精湛。随着谷陇镇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芦笙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唱歌、跳舞等比赛活动的增多,苗族妇女经常组队统一着装去参加,苗族服饰成了“抢手货”,经营苗族服饰的商人也随之增多。

谷陇人杨女士,在谷陇镇苗岭社区开了一家民族服饰加工店,在农行黔东南分行15万元贷款支持下,她扩大了店面经营,丰富了苗族服饰的新样式、新款式,受到广大苗族妇女青睐。一些经营苗族服饰的谷陇妇女告诉笔者,在家乡谷陇开民族服饰店,自己会刺绣、会制作苗族衣服,减少很多成本,经营收入也可观,相当于去省外打工的工资。

--> 2024-12-03 ——农行黔东南分行金融助力黄平县谷陇镇特色产业发展 1 1 黔东南日报 c277294.html 1 金融甘霖润谷陇 特色产业绽芳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