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舒增付 曹杨军 冯哲
12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八舟河畔的黎平县高屯街道高屯社区少寨,探访仰慕已久的“红军桥”。
初冬时节的少寨,依然是青山翠秀,田畴涌绿,一派生机勃勃。八舟河犹如一条碧色的丝带,从寨前蜿蜒流过,潺潺的河水,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红军的故事。
高屯社区距黎平县城11公里,辖19个村民小组,共1251户4889人,主要由汉、苗、侗等民族组成。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少寨,国民党部队为了阻拦红军,提前把八舟河上的木桥拆毁。为了帮助红军过河,少寨村民拆了自家门板,冒着严寒与红军战士齐心合力,架起一座简易木桥,保证了部队顺利过境。为了纪念这段红色历史,后人把这座桥称作“红军桥”。
历经九十载风雨,“红军桥”至今依然横亘于八舟河上,成为上少寨和下少寨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
“汛期一到,八舟河河水暴涨,一旦发觉木桥被冲毁,我们马上就鸣锣召集村民抢修。”高屯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欧孟朗介绍,1934年以来,“红军桥”先后维修过数十次。
“听寨里老人讲,‘红军桥’第一次被冲毁是在红军过境半年后的雨季。”欧孟朗介绍说,那天夜里大雨如注,村里响起一阵急促的鸣锣声。“桥被大水冲了——快来修桥啦!”听到呼喊声,寨里的青壮年们纷纷赶了过来,有的扛木板,有的拿工具,大伙连夜奋战,硬是把受损的木桥修整好了。
“大事鸣锣以告乡亲”,是当地自古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而保护和维修“红军桥”,则被写入了村规民约。
历经十数次维修的“红军桥”,现在桥宽1.5米,长50米,有18个木制桥墩。
巍巍“红军桥”,见证了山乡的发展变化: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村民的日子更甜美了。
在“红军桥”桥头,记者看到一家名为“红军桥民居接待点”的农家乐,经营者是下少寨村民黄琼。
“农家乐是2017年开办的,开始生意火爆,每天有十几桌客人,有时多达几十桌,一年下来有30多万元的收入。”黄琼说,“疫情过后生意清淡些了,但是到了夏季,来‘红军桥’游玩的人还是蛮多的。”
靠着农家乐的经营,黄琼一家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记者走过“红军桥”,来到河对岸的上少寨。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民舍,位于寨子中心的红色文化长廊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红色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有机融合。
“中央红军过少寨的红色印记较少,我们通过绘画的形式,再现当时军民鱼水情的场景,引导群众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建设红色村庄。”欧孟朗说。
现在,为赓续长征精神,增进军民鱼水情,上少寨建起了“红色食堂”,将寨党小组、寨管委、红色课堂、红色陈列室设置其中。
“‘红色食堂’成立后,规定村民逢红白喜事才能办餐,餐数不得超过2餐,每餐菜品10个。”高屯社区综治员吴厚文说,“红色食堂”开办后,群众负担减轻了,邻里更加和睦了。
如今,在红军长征精神的鼓舞下,高屯社区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种植茶叶8000余亩,年产值超1亿元;种植油茶7000余亩,年产值达3000万元。此外,社区还积极探索生态养殖新路径,与黎平庖丁牧业合作打造高屯社区肉牛养殖基地,实现存栏肉牛养殖240头,利益联结73户脱贫户、三类户,2023年户均实现分红14万元。
欧孟朗于2021年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后,致力于产业发展,成立了高屯社区集体股份合作社和黎平县博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去年,我们社区肉牛养殖产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7万元,带动三类户170多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欧孟朗自豪地说。
此外,他还精心打造了215亩生态茶叶种植基地,为当地群众就近就业提供了方便。
“到了采茶季节,每天都有很多村民来茶园务工,一年支付劳务费70多万元。”欧孟朗说。
在欧孟朗的带动下,不少村民也纷纷加入到产业发展的队伍中来。
“在欧支书的鼓励下,我种植了30亩油茶树,目前有一半进入挂果期,年收入2万多元。下一步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带领群众一起致富。”村民吴厚武对发展油茶产业信心满满,油茶采摘期,他每天要请村里七八个人帮忙采摘油茶果,每人每天支付工资120元。
当前,上少寨正在推广实施四季循环经济,即:在春季,游客可到坝区观赏油菜花海;在夏季,可到地头品尝甘甜水果;在秋季,可到山里采摘精品水果;在冬季,可到田间采购新鲜蔬菜。
2014年,高屯社区组织村民在“红军桥”的下游200米处,建起了一座能跑汽车的公路桥,名为“新红军桥”。而老“红军桥”的使命依然没有结束,在它的见证下,红军当年留下的“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的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