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12月05日

《北岭村志》序

□ 姚友贤

当《北岭村志》置于案头的时候,我相信无论是走出家乡远离故土的游子,还是天天留守北岭这片古老热土的父老乡亲,都会为之心潮澎湃,因为这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悉心研读,见微知著,不仅可以从中感受世事沧桑,感知北岭村的变迁历史,感悟现实生活的经验启示,而且还可以从北岭村的发展巨变中看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听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阔步奋进的铿锵足音。《北岭村志》,既是留给每位子孙后代的珍贵史料,也是献给想认识北岭、走进北岭的社会各界朋友的特殊礼物。

天柱县白市镇北岭村,源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7年)设置的汶溪守御千户所时期,至今已有627年,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绵长,百姓勤劳,民风淳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乐、姚、鲍、王、杨、何、付等18姓家族的先辈们,在这方热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为建设美好北岭奉献智慧和力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北岭人筚路蓝缕,不竭追寻,探索过很多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1956年进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1958年大办“人民公社”,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5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3年开启新时代“脱贫攻坚”,2018年实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北岭人继承祖辈聪明能干、勤劳肯干、踏实会干、埋头苦干、善于巧干、诚信实干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后外出务工,下海经商,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编修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承担着赓续文明、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文化寻根,寻的是其发展的源头和根基。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文化是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睿智的北岭村人,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积淀下厚重的乡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酸汤话文化、木材建筑文化、苗族饮食文化、廉洁家风文化、宗祠家教文化、爱国爱乡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节日文化。这就是“传承香火”“家国情怀”“落叶归根”的文化乡愁。

中国地方志的编纂历史悠久。据1985年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统计,宋、元以来,共有1949年以前编纂的各级各类地方志8264种,全国190多个大型图书馆保存至今的老旧地方志书多达10万余卷。历代方志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海量的文化信息。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编纂出版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志编修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编纂出版步入法治化轨道。截至2023年,全国编纂完成省、市、县志书1万多部,部门志、行业志、专业志、乡镇志和村志2万多部,地方综合年鉴3万多部。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地方文化资源,还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村志古已有之,是一个地域历史的真实写照和理性总结,但是从来没有进入国家层面的地方志编纂序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村志编纂工作。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正式将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列为主要任务之一。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完成省、市、县三级地方志书出版工作,开展旧志整理和部分有条件的镇志、村志编纂。”目前,中国有691510个行政村,约有261.7万个古村落。截至2023年10月,被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界定的传统村落就有8155个,其中,黔东南州有415个传统村落。现在,全国各地村志编纂出版方兴未艾,迎来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北岭村志》可谓顺应时代潮流,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

清代知府作家李光庭在乾隆三十年创作的《乡言解颐》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生动地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关系。北岭村不仅风景如画,而且人杰地灵。四面环坡、山高水远的北岭村,虽然国土面积只有11.4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仅有3000余人,但是养育了1位将军、4位厅级干部、10位县级干部、20位科级干部、100多位公职人员。其中有教授3人、博士2人、作家2人。同时还有多位民营企业家。这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每一个北岭村人的荣耀和骄傲。

《北岭村志》内容丰富,体例编排科学,类目设置合理,行文规范流畅,融思想性、资料性、知识性于一体,做到了略古详今,图文并茂,雅俗共赏,还原了北岭村的历史风貌,揭示了生命延续、荣枯变迁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凝聚着以退休干部乐祖杰先生为代表的编纂者的无数心血,体现了较高的编纂水准,为今人乃至后人了解、研究北岭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借鉴。

古人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北岭村志》的问世,相信一定能够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作用,其意义深远而巨大。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年近古稀的祖杰先生,无论是查阅资料、史海钩沉,还是爬山涉水、调查走访,抑或伏案书写、胪列明析,都做到了废寝忘食,彰显了“立言、立德、立功”的人生价值追求“三不朽”。其心可鉴,其情可嘉,其精神与本志共存,必将名垂青史,光耀后人。

北岭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永远眷顾的精神家园。曾有先贤礼赞北岭:“山峻撑霄,登临远眺,目穷万里,龙泉泽润,箐英秀聚。”我虽然在外工作近40年,但是“北岭”“坡头”“大沟溪”“杨家溪”“孙家溪”“小沟溪”“羊胆溪”“内进弯”“老屋内”“罗家坳”“郑家坳”“董家垄”“确力坡”“叹气坡”“付家坡”“美女梳头”“长滩瀑布”“凉柳塘”“半坡田”等山水风光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我的第一所母校,“北岭小学”让我魂牵梦绕。姚建炳、杨克玖、于忠心、乐祖义等启蒙恩师的谆谆教诲令我终生难忘。

今天,我沐浴着家乡的恩泽勇毅前行,默默地在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仰望故土先贤,我心生豪气、从容自信。当然,无论走到哪里,我永远都是北岭的儿子,无论走到哪里,北岭村永远都是我割舍不断的根源和魂脉。我愿经常听到乡人熟悉的声音,看到父老乡亲的亲切脸庞,愿为家乡做一切力所能及的好事,以赤子之爱,回报生我养我的北岭。我真诚祝愿北岭村薪火相传,历久不衰,祝愿家乡人民更加团结奋进,祝愿家乡更加繁荣昌盛。

《北岭村志》编成之际,主编乐祖杰先生嘱托我作序,深感无比荣幸。聊书数语,是以为序。敬请各位乡贤批评指正。

--> 2024-12-05 1 1 黔东南日报 c277643.html 1 《北岭村志》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