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7 黔东南日报社出版

2024年12月08日

汇聚生态优势 做强森林康养

—— 我州全面推进森林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娅琳

冬季,来到被誉为“苗乡圣水”和“西部浴都”的剑河温泉,这里是“温泉疗养”“温泉保健”的理想之所,成了许多游客旅游度假的首选。

“既亲近自然,又能体验康养的乐趣,很放松。”贵阳游客李玉希非常热衷于泡温泉。

在青山绿水养眼、蓝天净土养肺、传统饮食养颜、民族文化养心、田园生活养神的黔东南,凭借特有的生态资源禀赋,围绕“养、游、医、健、食、管”,驱动大健康产业“旗舰”在苗乡侗寨铿锵起航。

据2023年底数据显示,全州森林康养基地接待129.93万人次,基地综合收入1.40亿元,森林康养产业提供就业人数885人。其中,剑河温泉森林康养基地在全省78个森林康养基地中排名第2位、施秉都市森林康养基地在全省排名31位,麻江县蓝梦谷蓝莓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在全国排名36位……

我州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积极布局康养产业,着力推动发展康养旅游产品体系,逐步筑起了旅游与健康产业、文化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康养圣地。

依托生态优势,打造森林康养“新名片”。我州是全国28个重点集体林区之一,森林面积3228万亩(1亩=0.0667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69.63%,居贵州省第一。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优良,中心城市(凯里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9.7%,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排名第二位,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排名全国地级城市第九位,保持全省第一位。

以施秉云台山世界自然遗产地、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共有52个,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富集、风景独特优美,是“亲近自然”“沐浴自然”的理想之所。

我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推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逐步实现“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截至目前,森林康养基地完成投资15.81亿元,建成康养步道96.04公里,建设康养林面积2.29万亩,打造森林康养基地13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7个、国家林业行业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

依托民族文化元素,赋予森林康养“新动能”。我州是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享有“歌舞之州”“神奇之州”“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等诸多美誉,有世界非遗名录1项3处(侗族大歌)、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位居全国同级地州市前列。以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为代表的苗侗民族文化、民族医药、民族特色饮食文旅资源享誉全国。

我州结合特有的苗侗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把森林康养办成健康产业,形成以森林为主体,涵盖农工商医、文体康旅等诸多产业相互依附、关联发展的产业集群,赋予了森林康养产业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截至目前,全州中药材总种植面积达135万亩、产量50.1万吨、产值66.4亿元,种植面积、产量在全省排名第三位,产值在全省排名第一位。

依托文体旅融合,塑造森林康养“新业态”。民间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彩是我州的一大特色。以“村超”“村BA”为代表的民间体育赛事火爆出圈给旅游产业发展赋予新内容、带来新活力,也凸显了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目前,全州建有篮球场3506个、足球场202个、老年体育活动中心17个、绿色健身步道296.8公里。完成乡镇级农民健身工程建设178个,覆盖率100%,排名全省前列。

此外,自厦蓉高速、雷榕高速、剑榕高速等高速公路开通后,打通了我州进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快捷通道。如今,“村超”、“村BA”、镇远古城、肇兴侗寨、西江千户苗寨等重点景区景点基本上实现点对点的一小时旅游圈。

汇聚生态优势,森林康养发展势头强劲 。在森林康养发展布局上,我州紧紧围绕现有的文化、体育旅游资源,以点带线、以线成面,全面推动森林康养产业与文体资源融合发展。

--> 2024-12-08 —— 我州全面推进森林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1 1 黔东南日报 c277982.html 1 汇聚生态优势 做强森林康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