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先任
记者12月4日从教育部获悉,全国校外培训行政执法工作现场会近日召开,明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严肃查处培训机构“退费难”“卷款跑路”“恶意闭店”等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依法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12月4日新华社)
校外培训机构预付式消费退费难乱象由来已久,一直是消费维权的“重灾区”,由此引发的纠纷不断,消费者权益也因此受到严重伤害。此次教育部要求严肃查处培训机构“退费难”“卷款跑路”“恶意闭店”等问题,就很有必要。
造成预付式消费退费难主要有签订合同不规范、部分培训机构将预付费用于金融运作、商家违规成本低等多重原因。预付消费乱象丛生,不法商家屡试不爽,原因在于消费者的维权难度大,成本高,甚至可能“赢了官司却拿不回钱”。比如预付卡消费普遍存在手续不规范等问题,消费者缺乏证据,面临维权难困境,而就算打赢了官司,很多商家在“跑路”之后,并没有财产可供执行,消费者往往也难拿到退款。
教培机构预付式消费不能处于监管盲区,游离于法律规范的“三界之外”,成了收割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广大未成年学生的“消费陷阱”。要重拳整治教培预付式消费顽疾,遏制教育培训领域预付式消费乱象。
培训机构“退费难”不能陷入“治理难”。对于培训机构预付式消费退费难等问题,要通过立法规制,强化行政监管,加强联合整治。还有必要设立退费机制,监管部门对商家付费缴付和使用进行限制等等。还要增强消费者与商家的“博弈能力”,畅通消费者的维权渠道,降低他们的维权成本。有部分地区试点运行了预付式消费服务平台,以加强对商户资金的监管,这些地方的试点,就值得各地借鉴与推广。
不管是针对教培机构预付费乱象,还是针对其他行业的预付费乱象,关键监管要能跟上,要将监管前置,要能建立健全针对预付费式消费的监管机制,要把预付式消费导入法治轨道,给预付式消费戴上法治“紧箍”,筑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治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