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才 吴 玮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学术梳理及研究动态
目前,国外很多国家,如瑞士,都非常重视开展剪纸活动,在中小学有专门的剪纸课程。在我国,2003年剪纸被列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抢救和保护项目。要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关键在于传承,而学校应该是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主阵地。本校在通过几年的剪纸艺术走进校园社团活动实践中,让学生对剪纸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剪纸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增强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实践证明,剪纸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剪纸的特殊语汇和艺术思维来体现自己的审美理想,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完善和塑造。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审美能力,可以陶冶心灵,美化生活,这就是剪纸艺术的神奇魅力。2008年,剪纸首次列入了国家级艺术节,享受着极高的待遇,登上了大雅之堂,这对我们开展剪纸艺术走进小学社团来说,无疑是迎来了一个灿烂的春天和锦绣的前程。
二、目前台江县剪纸教学的现状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地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而誉称“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台江县,总人口17.3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就占了98%。2007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一等“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称号。在这里,台江苗族剪纸绚丽多姿,深受全世界人民的青睐。它内容丰富,构图大胆而夸张,线条明快且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欣赏和收藏艺术价值。苗族剪纸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现象,为我们研究苗族文化有着很大的作用和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苗族剪纸生存环境受到一定冲击,一些传统的纹饰受现代文明的不断更新与变异,面临传统与现代的选择,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苗族儿女迫于生计,苗族剪纸这门技艺在我们这里越来越受到青年人的冷落,现面临失传的可能。青年人很多都是选择外出打工,他们认为学剪纸太苦、太累,没有前途, 这种现状让人感到担忧。传承延续困难,甚至濒临失传或消失,令人十分惋惜和遗憾。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回应新时代广大家长的现实需求,贵州省教育厅、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发布《关于全面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指导意见》(黔教函〔2021〕103号)文件,明确指示:课后服务内容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现安全看护、解决接送难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可组织开展书法、美术、阅读、游戏、体育锻炼、科学小实验、社团活动等,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引发了我们对这一课题的思考和研究。
如今,该校正在响应贵州省教育厅、黔东南州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如火如荼地开展苗族剪纸社团活动。
三、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苗族剪纸是一种深植于苗族文化中的传统艺术,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历史角度看,苗族剪纸起源于苗族人民的生活实践和文化传承,历史悠久,纹样古朴,充满浪漫色彩,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苗族服饰刺绣的底稿,而且反映了苗族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心理,是了解苗族历史、经济和文化发展过程的重要资料。在社团活动中,开展苗族剪纸课程可以融入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比如,通过讲述苗族经典育人的故事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弘扬传统文化和传递正能量。
随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小学美术教师教学模式转变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新课改这样一种大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核心素养”靠拢,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认识到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新困惑和新问题,积极寻找美术教学与核心素养的结合点,让美术教学展现出新的生命力,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小学美术教学改革进程。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农村教育的优势,通过剪纸等看似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农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是我们每一位农村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潘文才系台江县番省小学教师、吴玮系凯里市挂丁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