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新华
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入黔第一站,红色沃土黔东南孕生了黎平会议等众多历史大事,它从一个特殊视角反映了伟大征程中红军将士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和英勇奋战精神,展现了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征程,是各族人民在革命战争中守望相助和水乳交融深厚情谊的典型体现,是党和红军早期成功实践民族政策的重要历史见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社会影响,凝铸了长征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黎平会议——伟大转折新起点、时代精神放光辉
(一)黎平会议的重要性表现在不仅具有中国首创意义,更具有国际深远影响。从不断深化研究取得的成果看,特别是从三次较大规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研究成果看,学界已形成共识:黎平会议是党和红军实现重大战略转折的开始,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实现重大转折之遵义会议的奠基石。研究者虽论述重点、内容不一、角度不同,但均认同“伟大转折的起点”这一简概评价。代表观点尤以中央党研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教授2003年3月提出的“三个第一次”影响最大 。这三个“第一次”,决定了黎平会议是以遵义会议为伟大标志的系列会议中的第一次重要会议。2009年12月姚金果研究员代表中央党史研究室在研讨会上讲话指出:“黎平会议不仅在党史、军史、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军科院徐占权研究员论述:“没有黎平会议,就不会有遵义会议。如果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那么,黎平会议就是这个伟大转折的开始。”客观分析,历史转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逐渐积累的过程。遵义会议是实现伟大转折的标志、成果,黎平会议则是这个伟大转折过程的开始、起点。须引起重视并值得进一步研考的是:黎平会议不仅是党史、军史、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在国际共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黎平会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邃当代价值。黎平会议是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开端,是长征精神“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集中体现。2012年7月,中央党研室副主任曲青山在研讨会上讲话指出:“联系今天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黎平会议的成功具体就表现和体现在‘三敢’方面……‘三敢’的实质一言蔽之,就是一句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温黎平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光辉历史,一个重要启示就是:长征的胜利是独立自主的胜利,坚持自主创新、敢闯新路是走出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基本要求。“三敢”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是党和红军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精神支柱、信仰资源。它所蕴涵的政治、文化、经济、德育等方面的价值深邃多元,是不忘初心、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重要启迪,是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黎平会议前后是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践民族政策的重要阶段。在黎平会议前后或红军长征转战贵州期间,总政治部先后颁布了《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关于对苗傜(瑶)民的口号》《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民族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各级政治部必须依据各地不同的环境与各地不同情况,加以具体与通俗化”。特别是1934年12月24日在剑河颁布执行的《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已不是长征前那种抽象的理论和原则的政策,它是中共早期结合实际制定并实践民族政策很具体的重要文献。史实表明:长征是中共开展民族工作、践行群众路线的一次伟大实践,它赢得了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信任和对中国革命的大力支持,大大增强了中华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红六军团大广坳战斗——先遣阻敌洒热血、长征探路建奇功
(一)大广坳战斗是西征先遣历程中影响重大的反伏击突围战。1934年9月26日,作为长征先遣部队,奉令西征的红六军团进入剑河县境大广坳,遭遇的是敌军早有准备的伏击。由于敌占据关隘要津之有利地形,红军处于“前有桂军堵截,后有湘军紧逼而来的危急关头”,军团领导只得决定迅速甩脱强敌。奉令阻敌的十八师五十二团、五十将士顽强拼杀,虽击退多次疯狂进攻,完成了阻敌任务,但损失惨重。五十四团团长赵雄、两名营长及140余名战士壮烈牺牲;五十二团损失过半。血战之惨烈悲壮,在红军长征史上影响重大。
(二)大广坳战斗为保存军团整体实力、发挥侦察探路作用,为保障长征战略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战斗严峻局势看,红军已陷入国民党军重兵围堵之中,如果没有大广坳战斗的掩护保障,军团主力就难以甩脱数倍于己之强敌而安全转移,党中央赋予的战略任务就不可能顺利完成。虽付出了惨痛代价,但顽强血战重挫牵制了敌军,粉碎了湘桂黔军三面夹击、妄图全歼红军的阴谋,为完成长征探路任务立下了奇功。萧克将军回忆说:“红六军团突围西征,比中央红军早两个月,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三)红军得到了苗侗群众的支持保护,战斗展现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大广坳战斗前后,由于红六军团宣传践行民族政策,赢得了苗侗各族群众的爱戴、拥护和支持,“他们积极为红军当向导,指引渡口,绑扎木筏,架设浮桥,帮助红六军团渡过了清水江。”不少苗族同胞给子女取名“敬共”、“拥共”、“照共”就是为了纪念红军的亲民作为。大广坳战斗后,当地农民彭开元等帮助掩埋了红军烈士遗体;陈年贵拾到五十四团军旗珍藏到解放后献给国家(收藏于遵义会议纪念馆);姜大展、张贰、李老翠、邰昌烈、姚宝林等冒险救护并照料医治红军伤员。大量史实说明,红军西征期间最广泛地争取了各族人民,各族人民也以实际行动支援红军,两方面都为夺取长征全面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大广坳战斗战胜数倍于己的敌军围堵绞杀,展现了百折不挠、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伟大长征精神,给后人留下了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事迹精神具有鼓舞斗志、激励士气的当代价值。
三、中央红军镇远之战——抢占黔东第一门户、增补战略物资供给
(一)镇远之战使红军及时控制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北进要津。镇远之战为府卫两城攻坚战及系列阻击战组成。黔东重镇素有“滇楚锁钥,湘黔咽喉”之称,不但是军事重镇,而且还是富甲一方的水陆都市,且地处红军向遵义方向进军的重要通道。红一军团十五师与九军团密切配合发起的入黔第一场激烈攻坚战成果卓著,它击溃守敌,歼灭装备精良的黔军第五旅“九子枪营”,及时控制了府卫两城。同时或随后打响的箱子岩、五里牌、两路口、文德关、镇雄关等系列阻击战,有效滞缓了国民党中央军的追击,为夺取和扼守镇远城提供了阻击保障,使红军及时牢牢控制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北进要津,掩护了主力顺利推进。
(二)镇远之战是中央政治局战略新决策的一次重要实践,为实施川黔边战略计划提供了重要保障。从敌方部署看,12月18日,蒋介石就电令薛岳部“克日迅由晃县、玉屏直趋镇远截击,以期一举聚歼。”24日再次电令“速进镇远策应黔军”。妄图在地处清水江、氵舞 阳河、湘黔古驿道狭窄之要地围阻红军,以求全歼。从红军部署看,黎平会议同日确定:“在向遵义方向前进时,野战军之动作应坚决消灭阻挡我之黔敌部队。……以保证我向指定地区前进。”并“责成军委依据本决定按各阶段制定军事行动计划”。行进中的红一、九军团专门召开干部会议,传达黎平会议精神及军委部署,决定兵分三路攻占镇远。镇远战斗打破了国民党中央军及地方军阀“一举聚歼”的夹击围剿部署,保证了中央政治局新决策得以初步实施,从战略上奠定了抢渡乌江、北进成功的基础,使红军主力得以顺利从施秉、旧州、瓮安、余庆等地进抵乌江,避免了在乌江南岸背水之战,为实施川黔边战略计划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镇远之战为红军长征提供了丰厚的物资保障,各族人民为红军提供了大力支持。地处湘黔要津的镇远素来水陆交通畅达,商业贸易活跃,物资丰富雄厚。红军攻占镇远前后历时六天,缴获和购置了大量物资补给,“缴获大批军用战略物资及黄金、白银,为红军后勤提供了丰厚的物资保障。”使冬季军粮、军衣等问题得以及时解决。陈云《随军西行见闻录》回忆:“尤其镇远为通湘西之商业重镇,红军将各城市所存布匹购买一空。连战连进,此时红军士气极旺,服装整洁。部队中多穿上了新军装。在湘南之疲劳状态,已一扫而空矣。”为红军挥师西进,赢取进军黔北和长征胜利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由于红军在镇远各地模范执行民族政策,赢得了大力支持。各族百姓为红军架桥摆渡、运送物资、缝制军装干粮袋、打草鞋、带路当向导等,金堡苗族村民冒着“通共”罪名和杀头危险,自发安葬红军烈士;大地、金堡等地有80余人参加红军;城关、大地、羊坪、江古、都坪等百姓保护收留了刘仁礼、左全照、杨茂林、谢老满、张富贵等红军伤病员。据党史部门统计,被救治救助的红军达100多人,镇远全县先后有600多人参加红军,有名可查的尚有176人。
四、中央红军黄平之战——体现黎平会议新战略、扫清强渡乌江之障碍
(一)黄平之战使黎平会议新的战略部署得到有效实施,为猴场、遵义会议的召开并进一步制定新的战略方针奠定了基础。就长征时间及线路节点来看,黄平之战介于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几大事件之间。为落实黎平会议决议,中革军委在12月19日就作出军事行动决定,对黄平之战进行了部署:“左纵队有占领黄平地域的任务。为此应坚决进攻和消灭在上述地域的黔军部队,并钳制黄平以南之黔军,及由东面可能来追之湘敌及中央军。”由于黄平之战的胜利铺垫,促就了“张王橘谈”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后来“新三人团”的形成,使随后的猴场、遵义会议得以全面总结经验教训,纠正左倾错误路线,促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实事求是正确思想路线重新得到恢复,为进一步完善制定新的战略方针奠定了基础。
(二)黄平之战标志着红军一改被动局面,为赢取强渡乌江之役胜利扫清了前进障碍、创造了有利条件。作为红军长征通往遵义的重要城镇,邻近瓮安县境就是乌江天险,这是进军黔北的天然屏障。按照军委军事行动部署,必然要在黄平研究强渡乌江、兵进黔北的战略计划。“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黄平县时,进行了一个短暂的休整,重新调整了兵力部署,对突破乌江的战略计划确定为:以中路为重点,多路、多点、多渡口同时发起攻击,以确保中路强渡成功。”黄平之战共击溃黔军5个团,缴获大量物资,敌军伤亡200余人,红军伤亡20余人,是入黔赢取的几大胜仗之一。战斗胜利标志着红军一改被动局面,开始掌握了战争主动权,为赢取强渡乌江胜利扫清了前进障碍、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黄平之战体现了声东击西的军事策略,打破了地方军阀和国民党追剿军妄图围堵消灭红军主力的计划。黄平地处西进贵阳、北进遵义要道的特殊地理区位。王家烈事先已集中东路兵力布防,部署黔军第一师5个团沿湘黔公路构筑了三道防线,企图在黄平阻止红军。实际上,红军黄平之战的目的却是迷惑敌人、佯攻贵阳、实进遵义。根据敌布防实情,彭德怀等红军指挥员采取了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的军事策略。红三军团在一军团二师有力配合下,兵分多路同时发起猛攻于午夜攻克县城,在保障军委纵队及中央机关得以休整后,马上转兵北进,给敌人造成了要攻打贵阳的错觉,起到了调虎离山作用,它逼使“王家烈亲自坐镇马场坪督战,企图阻止红军西进贵阳。”国民党中央军第四军参谋魏鉴贤在《随薛岳所部追堵红军见闻》中回忆:“红军到镇远、黄平后,判断将西取贵阳,红军却又北渡乌江进取遵义。”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耿飚回忆说:“为了迷惑敌人,我们一路上大造攻打贵阳的声势。……实际上,我已经派出侦察分队,开始了渡江前的准备工作。”黄平之战是黎平会议后毛泽东军事策略的一次重要实践,它打破了国民党军围堵计划,让疲惫之师得到了短暂休整,保证了红军强渡乌江、北进遵义计划的有效推进。
(四)黄平之战使红军收获了丰富补给,赢得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黄平战斗胜利后,进城部队没收了国民党县政府仓库粮食、大洋等物资,购置了布匹、食盐等物品,收获甚多。“红军进驻黄平县城后,还将县城各商铺所存的布匹购置一空,这是红军长征以来得到的第一次大给养。”红军执行民族政策,严守群众纪律,使各族群众深受感动。当地群众自发组织战地服务队,积极带路、运送弹药物资、帮助抬伤员、掩埋牺牲烈士等。仅尖山坡一仗受伤掉队就有二十多人,得到群众救护幸存的失散红军有马崇德、吴建开、谢祖安、林启荣等人。一些青年还踊跃参军,走上了革命道路。黄平苗乡至今还留传着一首歌:“甲戌红军来苗寨,和我苗家把友交。红军宣传反压迫,和我苗家心一条。自从红军开走后,苗家穷人立誓条:誓死跟着红军走,不除强暴不放刀。红军领路不迷途,革命胜利在今朝。”黄平一战是红军与各族群众军民团结谱写的胜利凯歌。
红军长征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奇迹,谱写了团结奋进的精神史诗,铸就了博大深邃的长征精神。苗乡侗寨系列重大事件之意义影响及长征精神之体现,应是长征伟大历史的重要见证。
(作者系中共黔东南州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州管专家,州社科智库专家、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