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勋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规律和现实要求作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理论创新,为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加强自身主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了党章,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深远。
一、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远意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中国境内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意识,在解决港、澳、台问题上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意识及全世界华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与合作,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从而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二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互动,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三是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的包容与尊重,可以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是有利于依法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保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屏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只有通过强化法治的规范与约束功能,才能有效防范和打击各种破坏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行为。五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只有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如期实现。
综上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认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需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全面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从以下五条路径入手。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学校教育是基础,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与党校教育全过程,贯穿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干部成长成才的各阶段,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与学员头脑。要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到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导各族学生和干部群众准确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概况、民族关系及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与国家观,增强对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与实现民族振兴的责任感。
(二)注重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就是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加强公民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新时代群众性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相结合,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同党员干部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实现乡村振兴相结合。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要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与支持力度,加深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之间融洽和睦相处的局面。各级各类学校要开展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员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丰富民族知识。探寻拓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渠道,丰富学生、学员业余文化生活。加强历史教育,使各族人民深入了解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演进状况、中华民族的发展特征与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传统,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事实,强化各民族“三个相互离不开”的意识,把对本民族的认同与国家认同、公民身份认同协调统一起来。要不断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培育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让爱国主义情感融入每个民族成员的血脉之中。
(三)注重发挥基层社区与家庭的联动作用
基层社区和家庭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党中央明确要求社区基层组织把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基层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号召每个家庭发挥培养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第一课堂作用。每位家长应成为孩子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的榜样,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中。同时,也要注重充分发挥农村、企业、机关、部队的基层组织在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的教育网络。
(四)注重建立社会团体与社会教育基地的协同机制
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与少先队引导青少年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的积极作用,组织各族青少年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到各族青少年的主题团队活动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青少年宫、文化宫、博物馆、科技馆的建设,向全体国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宣讲活动,大力宣传表彰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模范人物、道德模范与感动中国的先进人物,不断增强全体国民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高尚品质。
(五)注重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报刊、宣传橱窗等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宣传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及各行各业的道德模范人物,营造和睦团结、奋发向上的道德舆论氛围,向全国人民传递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文明清正的正能量,建设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维护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水平。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要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通过深入军营、企业、学校、城乡社区开展主题报告、图片展览、视频播放等活动,深刻揭露境内外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反人类、反社会的罪恶本性,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揭露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祖国的阴谋、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的极端重要性,以全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保障各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安定的责任感、振兴民族的使命感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自觉性。
综上所述,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我国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凝聚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团结稳定的思想根基。
(作者系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